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破解“板桥天书”

(2016-04-07 22:19:23)
标签:

杨立新

人民日报

中国古代书法

郑板桥

分类: 说文解字

破解“板桥天书”

杨立新 

 

几天前去国家博物馆,步入三层南12展厅,正举办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中国古代书法”专题陈列展览。在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一幅“六分半书”条幅前,几位观众对其中一些字大惑不解,叹为“天书”。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60039167533.jpg

郑板桥“六分半书”条幅

郑板桥的这幅作品的确与众不同。一些字故意选用古文奇字书写,刻意追求生奥怪癖。最典型的是诗中有三个“天”字,通篇却不见一个“天”字。如第六字“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60039641441.gif”,为 “天”的古文 。据明何梦春《馀冬序录》记载:“正统十年进士登科录,凡天字皆作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60039641441.gif,云出内阁意。”第三十一字“靝(靔)”,为“天”的异体字。“靝”常与“𪒉(黑气)同用,分别解作“天”、“地”。

另外,第五字“去”的写法,源自其篆书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60039791446.gif。不仅如此,还使用了通假字、古今字。如第八字“伯(bǎi)”通“百”,相同的用法如《老子》:“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第四十字“雇”,同“顧(顾)”,两者为古今字。


释文如下:

武功太白,去天三百。

孤云两角,去天一握。

山水险阻,黄金子午。

蛇盘乌栊,势与天通。

茕茕白兔,东走西顾。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乾隆九年建子月十有六日板桥郑燮呵冻书

 

    题款中的“建子月”指夏历十一月。乾隆九年为1744年,郑板桥时年52岁,在任范县知县。

经查,郑板桥所书内容为两首三秦民谣。前八句“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孤云两角,去天一握。山水险阻,黄金子午。蛇盘乌栊,势与天通。”为一首汉代民谣,作者无考。诗中的武功“太白”“孤云”“两角”“蛇盘”“乌栊”,均为山名。“子午”,即子午谷,位于秦岭山中,是关中通汉中的一条谷道。诗的大意是说,这几座山一座比一座高,而子午谷道路更其难行。从方位上来看,武功、太白在秦中,孤云、两角在汉中,子午谷为入蜀通道,蛇盘、乌栊已是云南境内了。诗中极尽夸张山之高大险峻,但看不出丝毫的畏惧和愁苦,反倒透出隐隐的刀兵之气。故前人考证可能是元封二年(109),汉武帝出兵征讨云南的远征途中产生的作品。

4句“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为汉代无名氏的《古艳歌》(明清选本作《古怨歌》),见于《太平御览》卷六百八十九。从内容分析应是首弃妇诗。这首诗的前两句以白兔比兴,写弃妇被迫出走,犹如孤苦的白兔,往东走却又朝西回头看,心中对故人仍恋恋不舍。后两句是规劝故人应当念旧。

郑板桥为何放着习用字不写,却用古文奇字?这里面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古代文人喜用古文奇字的现象,可上溯至汉魏六朝。北宋张元干有诗云:“有意载酒问奇字,无事闭门抄异书”;与他同时代的赵明诚也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可见文人喜欢书写古文奇字的风气一直就没有中断过。逮至清代乾嘉时期,这个传统格外兴盛起来,文人们变本加厉地把怪字引进书法,好像不认识、不会写古文字,就不是读书人了。受此风气习染,郑板桥自然也不例外。说白了,就是炫耀自己的学问,有意考倒天下人。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60039266331.jpg

 

国家博物馆南12展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