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碑林”的“碑”字为何少一撇?

(2016-03-23 00:01:05)
标签:

杨立新

人民日报

碑林

“碑”字少一撇

分类: 说文解字

“碑林”的“碑”字为何少一撇?

杨立新 

走进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便见中轴线上有一座重檐四角亭,里面矗立着“碑林第一碑”——著名的唐代《石台孝经》。在两层飞檐的中央,悬挂着一块“碑林”匾额。这两个楷字写得柔中含刚、清劲秀博,堪称书法中的极品。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52797814932.jpg

“碑林”匾额 

“碑林”匾额并无题款,传为道光二十一年(1841)七月,林则徐被革职发往新疆伊犁时途经西安所题。

林则徐不仅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也是一位功力极其深厚的书法家。其楷书以欧、颜为基本路数,又独出新意,自成一格。从书风上判断,“碑林”二字为林则徐所书应无太大问题。

然而,令很多游客颇感困惑不解的是,“碑林”的“碑”字却少了一撇,写成了“𥓓”。是林则徐写错字了吗?如果连最基本的汉字都写错,这位名震天下的禁烟英雄又怎能在20岁中举、27岁高中进士呢?于是,便有人猜测这是林则徐有意写错字:“碑”字头上的一撇没有了,是林则徐寓意自己丢了乌纱帽(注:清代应是摘掉“顶戴花翎”。官员头戴乌纱帽起始于东晋,直至明代。。这种说法经导游解说在社会上广为流布,“碑林”的“碑”字也赫然列入了中国古迹景区内的“著名错字”。

上述说法似乎可以自圆其说,但反过来想一想,林则徐也不能因为自己被罢官,就写错字泄私愤啊?更何况是供大众观瞻的匾额,以林文忠公的忠义和磊落,断不屑为此等无聊荒唐之事。

    其实,答案就在西安碑林里。查阅碑林内的名碑大碣,几乎所有的“碑”字都没有那一撇。如下列碑林名碑中的“𥓓”字。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52798342702.jpg()颜真卿

《多宝塔碑》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52798364061.jpg()颜真卿

《颜勤礼碑》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52798403656.jpg()柳公权

《玄秘塔碑》

    上面3通名碑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所书,按照上述说法,莫非颜、柳二公也都丢官罢职不成了吗?那么,古人为何常写不加撇的“𥓓”字?为此,我们需从字源学上对“碑”字作一番溯源探究。

“碑”字始见于先秦古文。碑最早是一种下葬或拴系牲畜的工具,后来人们在其上刻字,以颂扬人的功绩、德行或记载史实等。下面是“碑”的字形演变:

                   古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碑林”的“碑”字为何少一撇?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52798738574.jpg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52798761008.jpg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52798785501.jpg  

    关于“碑”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碑,竖石也。从石𤰞声。”据此可知,“碑”为形声字,其右部的“𤰞”为声符。

    下面是“卑”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碑林”的“碑”字为何少一撇?“碑林”的“碑”字为何少一撇?“碑林”的“碑”字为何少一撇?“碑林”的“碑”字为何少一撇?“碑林”的“碑”字为何少一撇?“碑林”的“碑”字为何少一撇? 

    关于“卑”字,《说文解字》释为:“卑,贱也。执事者。从𠂇左手甲。”南唐徐锴进一步解释道:“右重而左卑,故在甲下。”

由此我们知道,“卑”字的上半部其实是个“甲”。我们再看“甲”的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楷书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52799553387.jpg

从“甲”的字形演变我们可以看出,“甲”字在大篆时尚不出头,只是到了小篆时,为了书写时分出左右两笔才出头。但是到了隶书、楷书中,又去掉了。

这种演变过程在东汉《西岳华山庙碑》篆额中的“碑”字上,也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见下图)。大家看,“碑”字的“甲”在起笔时略出头,这是因为小篆易方为圆、化角为弧,书写时要分出左右两笔。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52799742770.jpg

(东汉)《西岳华山庙碑》 

如此看来, “碑”字的右上部既然是个“甲”,就完全没有必要加那一撇了。同时这一撇又非什么表意符号,因此去掉完全无损“碑”字的含义。事实上,这种不加撇的“𥓓”为古代通行的俗字。明代《字汇》称:“𥓓,同碑。俗字。”明《正字通》亦曰:“俗‘碑’字。” 俗字相当于古代的简化字,并非什么错字。遗憾的是,汉字简化时却舍简取繁,从而造成了文化上的混乱和今人阅读古代文献上的障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失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