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字何来左右“弓”?
杨立新
粥,又称为“糜”,是我国饮食文化的精粹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以粥充饥了,据《周书》记载:“黄帝始烹谷为粥。”可见,粥与中国人的关系,正像粥本身一样,浓稠绵密,化解不开。
然而,不知大家在啜粥之余,面对袅袅粥香,有没有细想一下,“粥”字
“米”的左右两边,为何各有一个“弓”呢?记得有一则谜语即由此而来:粥变米(打一四字成语),谜底是:左右开弓。
“米”和“弓”,显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对此,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会意。从米,从二弓。‘米’指米粒,‘弓’意为‘张开’、 ‘扯大’。
‘米’与‘二弓’联合起来表示‘把米粒从左右两边同时扯大’。本义:用火和水把米粒体积增加到最大时候的米饭。”
这种解释纯属望文生义。查《汉语大字典》,“弓”并没有“张开”、
“扯大”的义项。对此,我们应从字源上加以探究。
“粥”字最早见于金文,甲骨文中尚无此字。“粥”的金文为: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46267951176.gif(鬲)组成的会意字。
鬲(lì)是古代煮饭用的炊器(见下图),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其“三足皆空,中可容物”。我们看“鬲”的金文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46267951176.gif,象形意味很浓,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根据“粥”金文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46267901815.gif,我们很容易就知道其造字本义:把米放在三足鬲中煮成稀饭。
“粥”的金文中只有“米”和“鬲”,尚无左右两个“弓”。我们再看看“粥”的篆文: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46268104632.gif。看到这个屈曲上升的符号,相信您一定会恍然大悟,这不就是煮粥时锅中冒出的热腾腾的水蒸汽吗?古人造字真是太形象了!
看来,这水蒸汽与“弓”大有关系。那么,两道水蒸汽怎么变成两面“弓”了呢?这样,我们就不得不提起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隶变。隶变是古今汉字的分水岭,汉字由小篆转变为隶书,从而结束了古文字阶段。但在隶变过程中,有些汉字的字形不是按常规演变的,于是产生了讹变。
在隶变中,“粥”字便产生了讹变。隶书误将篆书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46268176748.gif。同时,“鬻”字仍然使用,作“卖”解,读作yù。
“粥”的字源演变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46268195400.gif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46268210683.jpg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46268225910.png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446268237785.png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
类似的还有“沸”字,其籀文为
,
像袅袅的蒸汽从鬲中冒出。 篆文
将籀文的
写成“水”
, 省去“鬲” ,强调与液体有关,并将包围结构调整成左右结构。
这正是:
粥字何来左右弓?
腾腾水汽鬲中冲。
望文生义不足取,
溯本求源探旧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