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语: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遍布着流传久远的楹联匾额和碑刻摩崖。对于其上的古人题字,我们习惯于按照当下的文字符号系统进行辨识和解读。一有不符,便妄加猜测,或者武断地认为古人写错字,或者认为这样书写大有深意。一些导游还信口胡说,瞎编乱造,忽悠误导游客,相沿日久,以讹传讹,以至积非成是,谬种流传。这不仅是对我们古代先哲的戏说和污蔑,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极大不尊重,因此非常有廓清的必要。本人为此特写出一组“名胜古迹‘著名错字’辩诬”系列博文,从文字学和书法的角度探根求源,以期还历史于真相,还古人以公道。
绩溪胡氏宗祠“错字大钟”解密
——名胜古迹“著名错字”辩诬之五十四
杨立新
在有着“江南第一祠”之称的安徽绩溪胡氏宗祠的左厢里,悬有一口铸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大铁钟 。不知从何时起,当地人却称之为“错字大铁钟”,并认为是绩溪的一大奇观。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89601038430.jpg
这口大铁钟高85公分,口径75公分,重250公斤。钟身上共铸有108字铭文,落款标明铸造时间为“大明嘉靖甲子年仲秋月”,即公元1564年秋,可知这口大钟已有450年的历史了。然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却是钟上“国泰民安”四个大字铭文。
当地人认为,“国泰民安”四字中有两个错字:“国”字下面少了一点,而“民”字戈勾上面却多了一点(应是戈勾出头)。导游解说称,“国”字缺少的那一点移到“民”字上头了,这是别有寓意的有意之错:因为嘉靖皇帝任意挥霍,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故民间有歌谣说“嘉靖嘉靖,家家皆净”。“国泰民安”中的错字,意思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泰民安,国家就要少收一点税,多给农民一点实惠。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89601067315.jpg
看来“国泰民安”四字是意在批评嘉靖皇帝了。可是,恰恰就在胡氏宗祠的一方匾额上,却为此说提供了有力的反证。在胡氏宗祠正厅上首,悬有一方“宗祠”匾额,上款为“嘉靖丁未年”,下款是“光泽王书”。光泽王是嘉靖帝的叔父朱致榞,可见胡家与皇室的关系非同一般。嘉靖丁未年为公元1547年,故此匾比大钟铸造早了17年,胡家承恩在前,断无铸钟讽刺之理。
其实,“国泰民安”四字铭文中,根本就没有什么错字。
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发现,这个不加点的“囯”字,用谷歌拼音输入法即可以打出,所以错字之说自然不攻自破了。本人在这组系列博文之十二《 风雨沧桑话“国”字》中,提到过在太平天国的相关文献中,“国”字都少了一点,均写作“囯”。有人认为“囯”字是洪秀全所造,其实“囯”为“國”的俗字,早在宋代便开始流行。在辽僧行均撰写的《龙龛手鉴》、明末张自烈撰写的《正字通》以及1930年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出版的《宋元以来俗字谱》中,都收入了“囯”字。下图是摘自明代唐伯虎《落花诗册》中的“囯”字。可知在明代,“囯”字的使用有一定的普及度。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89601123332.jpg
(明)唐伯虎
我们再看“民”字。《说文解字》对民字的解释:“民,众萌也。”按:“萌”,古通“氓”。而“氓”者,亡民也。在古代,“民”字的戈钩多与上通,下面是《书法字典》中收录的“民”字——
“民”字的这种写法源于甲骨文和金文。据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臣宰》考证:“周代彝器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89601482767.png(民):作一左目形,而有刃物以刺之,周人初以敌囚为民时,乃盲其左目以为奴征也。”故“民”字是一把锥子剌进了眼睛而失去了瞳子的形象,它记录了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一段血泪史。在我国奴隶制社会,奴隶主用残酷的手段把奴隶的一只眼剌瞎,强迫他们劳动,所以“民”的本义就是奴隶,后来引申为被统治者。虽然文字发展到小篆,已经看不到原来字意的形象了,但在篆、隶、楷、行、草诸体中,“民”字的戈钩多与上通,依然承袭了文字的原初形体。
下面是“民”的字形演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