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辨“善”

(2013-09-16 15:59:22)
标签:

勉善成荣

乐善好施

旅游

人民日报

杨立新

分类: 名胜古迹“著名错字”辩诬

    作者按语:在我国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遍布着流传久远的楹联匾额和碑刻摩崖。对于其上的古人题字,我们习惯于按照当下的文字符号系统进行辨识和解读。一有不符,便妄加猜测,或者武断地认为古人写错字,或者认为这样书写大有深意。一些导游还信口胡说,瞎编乱造,忽悠误导游客,相沿日久,以讹传讹,以至积非成是,谬种流传。这不仅是对我们古代先哲的戏说和污蔑,也是对民族文化的极大不尊重,因此非常有廓清的必要。本人为此特写出一组“名胜古迹‘著名错字’辩诬”系列博文,从文字学和书法的角度探根求源,以期还历史以真相,还古人以公道。


辨“善”


——名胜古迹“著名错字”辩诬之卌六

杨立新

 



    “善”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美好寓意而频繁出现的字眼。无论是儒家的“止于至善”,道家的“上善若水”,还是佛家的口头禅“善哉善哉”,都有劝人为善的意思。但我这里要讲的是书法中的“善”字。

关于“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133005.jpg,吉也。从誩,从羊。”下面是“善”字的字形演变: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149248.png


    可以看出,在小篆中,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300186.png

    然而,在一些旅游景区的匾额上,“善”字的写法却发生了一些变化,往往被人指为错字。

走进“天下巨商第一宅”的浙江杭州胡雪岩故居,可见正门横匾上有“勉善成荣”四个金底黑字,方正遒劲,上方钤有“同治御笔之宝”朱玺一方,四周雕有龙纹,光彩夺目。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320948.jpg

胡雪岩故居“勉善成荣”匾额


    下面是导游的介绍:“大家仔细看,‘勉’和‘善’两个字笔画中各缺了一笔。自古‘名人笔下无错字’,何况是皇帝的御笔呢?这其中所包涵的缘由,自然意味深长。原来,‘勉’、‘善’之所以分别被少写了一笔,寓含着同治皇帝对胡雪岩的勉励,意思是说:勤勉是永远没有止境的,善行也永远无法圆满,因此要时刻告诫自己勤勉不休,为善不已。”

    可以看出,年轻同治帝的书法直接取法于“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 。我们首先看这个少一笔的“勉”字,其实这只是“勉”的一种写法,并无任何寓意。如下面摘自褚遂良法帖中的“勉”字,可知同治帝是亦步亦趋地模仿学习。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360160.png

(唐)褚遂良


    而所谓“善”字少一笔,应指的是“善”字中间的两个点少了一点。其实在书法中,“善”字的两点常常可以用一点来代替。请看下面的例字。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390313.jpg

(北魏)

《崔敬邕墓志》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464919.jpg辨“善”

(北魏)

《孟敬训墓志》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492717.jpg

(北魏)

《司马显姿墓志》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508985.jpg

(北魏)

《元详造像记》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532473.png

(东魏)《敬使君碑》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578534.png辨“善”(唐)颜真卿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603657.jpg

(唐)写经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657166.jpg(清)郑簠


    因此,所谓“善”字少一笔,是善行无法圆满的寓含也就不攻自破了。

    另外,还有一种不同版本的“善”字少一点。在天津杨柳青镇,有华北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晚清民居建筑群石家大院。其厅堂里挂有传为慈禧题写的“乐善好施”横匾。据说八国联军入侵时,石家曾出资为乡里办过善事,事后地方官极尽门路,居然得到了慈禧老佛爷的赐匾。但慈禧题字时动了一点心机,“善”字特意少了一点,还说什么“你虽然是乐善好施,但比起我来,还是差那么一点啊”。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683990.jpg

石家大院“乐善好施”匾额


    但据本人分析,上面这块匾额既非慈禧所书,也非出自代笔。该匾为一块素匾,既无宝玺,也无雕饰;同时“乐善好施”四字为魏碑体,也非宫廷惯用的馆阁体,故不可能出自皇家。再就是“善”字两点齐备,并没有少一点。

   那么,怎么会出现“善”字少一点的说法呢?

   大家看,“善”字上面为下端不出头的“羊”,此种写法在古代很常见(见下图),当地很可能误将其中的一点当成了“羊”的出头竖,所以才有了“少一点”的说法。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7798392.jpg

(北魏)

《刁遵墓志》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8045509.jpg

(隋)智永

《真草千字文》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8061206.jpg

(唐)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8078262.jpg

(唐)柳公权

《玄秘塔碑》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8091791.jpg

(元)赵孟頫

《仇锷墓志铭》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8107560.png

(日本)

 日下部鸣鹤 

    

    从下面放大的图片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善”字的右点与“羊”的竖画并不在一条直线上,只是因为“善”的长横向左倾斜,故两点相应左移以求得平衡。


http://sns.people.com.cn/uploads/figureCaptions/Image/e6/9d/a8/20e7ab8be696b0/1379318121446.jpg


    在书法创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个字有多种写法的情况,这与我们现在的简化字规范为一种写法很不相同。对此,我们要查阅有关的书法字典,不要一有不符,就轻率地认为是错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