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立新:行走在新闻和书法之间

标签:
杨立新书法新闻 |
分类: 有关博主的报道 |
高巍
杨立新出生在“中国书画艺术之乡”安徽省宿州市,父亲是当地报社的副刊主编。“爸爸有很多文友都是书画家、作家或记者,那时家里面经常是高朋满座,我便在旁听他们谈文论道、谈书论画,从小就受到了熏陶。”杨立新告诉我,他儿时最喜欢的是绘画,常照着小人书描画。为此,妈妈给他买早点的钱全用来买小人书了。上初中时,杨立新的绘画天赋被美术老师看中,常被指派为年级和学校出墙报,美术老师叮嘱他将来一定要考美术。可是上了高中他却神使鬼差地放弃了学美术。“可能一个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上认为只有文化课不好的才去考美术,自己要争这口气吧。”上大学时,有一段闲暇时间杨立新重又拿起了画笔,竟引得美术系的同学也过来欣赏和切磋。“虽然大家都称赏我的画,但对我的落款却颇有微词。这让我转而练起书法来。但由于没有老师指点,我陷入了一个‘怪圈’:
谈及新闻和书法的关系,杨立新说:“新闻和书法同属于文化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新闻给了我一双观察现实世界的眼睛,而书法则让我回归传统。一今一古,一动一静,使我的生活丰富多彩。”
杨立新为我举了个例子。去年他有一严姓同学结婚,新娘姓陶。他送给他们一副喜联为贺,但他不愿意书写那些毫无个性的“五世其昌,百年好合”之类的套话,而是自撰了一副联语:“严论陶诗两知己,金声玉振一曲谐”。上联即从两人的姓氏入手。陶、严两姓在历史上发生关系,最著名的莫过于东晋的陶渊明和南宋的严羽了。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并不大,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其只字未提,钟嵘的《诗品》仅列陶诗为中品。但几百年后的南宋严羽却在《沧浪诗话》中对其推崇备至,极口赞之曰“质而自然”。可以说,严羽是陶渊明的远年知己。下联在两人的名字上做文章。男士名中有一金字旁的“钢”字,女士名中有一斜玉旁的“玲”字。这让他联想起古代的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中的“金”、“石”。金,在古代指钟鎛等乐器;石,为玉磬等乐器。古代奏乐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磬(玉振)告终。故孟子说:“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就是祝愿这对夫妻的婚姻生活如完美和谐的乐曲一样善始善终。
文化修养对于书家是如此之重要,以致杨立新认为,练习书法,“年轻时拼的是技法,年老时拼的是功力,而最后决定高下的是学养。历史上的大书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大学者和文章大家。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
诚哉此言!点击杨立新在人民网上的博客,举凡新闻、历史、文化、书画、诗词,乃至红学、文字学几乎无所不包,涉猎之广,令人叹服。除习字之外,他将大量的时间用在读书上。观其书法,“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看来,“字外功”是多么重要啊!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res/1/20120913/1347471357296_1.jpg
《人民日报》2012年9月13发表作品《活力北京》
书法如何服务社会?杨立新为我现身说法。2010年初,他去爱人的老家湖南石门完婚。婚礼的间隙,一位亲戚把他们接到家中为其茶厂题字。茶叶的品牌叫
不知不觉天黑了下来,在杨立新的工作室里却亮如白昼。他走到书案前为我题字。只见他饱蘸浓墨,奋笔疾书,顷刻之间,在如雪的素宣上便是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我不禁失声叫好!听说明年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将同时推出杨立新的新闻和书法两部学术专著,人民日报出版社也要出版他的文字学专著,我想,杨立新这位行走在新闻和艺术之间的跋涉者,一定会取得双峰并峙的成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