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向命运》第17章|大学生冒充精神病患者,被精神科医生识破

(2018-05-29 21:16:25)
标签:

抑郁症

神经递质

精神科

实习

多巴胺

分类: 走向命运

去来凤寺医院实习,我的最终目的是找到一位好大夫,给我治病。

某日工作无事,大家各自在岗位上玩手机、看报纸、织毛衣……

我偷偷溜出自杀干预中心,以百米冲刺速度跑到治疗大楼,气喘吁吁挂了个精神科专家号,买了病历本,在上面写上“李一”。

来凤寺医院病人很少,不似南小九院,候诊室排着长长队伍。

大夫:“你怎么了?”

我:“我想自杀!”

大夫登时惊了,声音颤栗:“你坐着,别动!千万别动!千万别动!我这就回来!”

过了一会儿,大夫回来了。

大夫:“你等一会儿啊,我给我们自杀干预中心的大夫打电话了,他们一会儿就派人过来。”

我心想:麻烦了,怎么给他们打电话?!

我:“您是专家,您治就可以了,不用让他们治,麻烦他们跑一趟多不好。”

大夫:“他们是专门研究自杀的!你放心,我给你找来的大夫,都是自杀中心最好的大夫!”

我:“要不我先出去一趟,一会儿再回来。”

大夫:“别出去,别出去!你就在这坐着,别动,他一会儿就过来。”

我在自杀中心待了那么长时间,没来过一个自杀病人看病。问了师姐,说看病在治疗大楼,我才跑来治疗大楼。怎么一来治疗大楼,就召唤干预中心的大夫?我这是造什么孽了!

大夫:“多大岁数啊?看你挺年轻的!”

我:“20。”

大夫:“这么年轻啊!多好的年华啊,有什么想不开的啊!”

我:“我想上厕所!”

说罢起身,抬腿就走。

 

正在这时,自杀干预中心的李大夫,气喘吁吁地来了。

李大夫:“诶,这不是雌狐吗,你怎么也在这里?”

我:“啊…………我也在这里啊……

大夫:“你们认识啊?”

李大夫:“认识啊!这是去我们中心实习的小姑娘!谁要自杀啊?病人呢?”

大夫指着我:“就是她!她说她要自杀!”

李大夫:“雌狐要自杀?”

大夫:“她叫雌狐啊?她不叫李一吗?”

李大夫:“是不是搞错了?她是雌狐,不是李一!”

大夫:“没搞错!她就是李一,你看,病历本上还写着李一呢!”

他俩齐声道:“你到底是谁?”

 

当时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我:“我吧,这个我吧……我是雌狐,来咱们医院实习,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好!今天呢没什么事儿,所以想当回患者,亲自看病,体验下就诊过程!”

大夫急了:“那你也不能这么体验啊!你这不是耍我嘛!听说你要自杀,吓得我一身冷汗!”

李大夫:“你先出去一下,我单独和雌狐谈谈。”

于是我和李大夫单谈。

李大夫:“你真的是来实习的?”

我:“是的。”

李大夫:“没有什么其它事情?”

我:“没有!”

李大夫:“你来这里挂号看病做什么?”

我:“我就是想亲自实践体验一下,看看医生如何给自杀患者看病。”

李大夫:“你了解自杀吗?”

我:“不了解!来咱们医院后,我才知道,世上居然还有人想自杀!我觉得特别匪夷所思,无法理解这些想自杀的人到底都是什么心态,所以好奇,想学习了解!”

于是李大夫给我讲什么是自杀、自杀患者的病理模式等等。

李大夫:“扮装病人看病,你这种实习方式可不好!”

我:“是啊,我今天也感觉到不好了!您说怎么实习好啊?”

李大夫:“你去找张主任,和她要自杀的资料。那是国内最前沿的学术资料,你好好看看。”

非常感谢李大夫对我的支持帮助,也觉得对不起给我看病的大夫,让他虚惊一场。

 

从此以后,我白天实习,晚上在家阅读自杀资料。

这段经历弥足珍贵,通过阅读,我对“自杀”有了更深刻认识:我终于明白了,精神科视角对自杀的理解,与哲学视角、心理学视角完全不同。

视角不同,治疗方法就不同。

精神科视角下的自杀,是“生物学病变”,以“肉眼可见物质”作为医学基础,采用的治疗方法是吃药。说好听了叫“吃药”,说难听了叫“试药”。

遇到个好大夫,就少试吃几次;遇到个笨大夫,就多试吃几次。反正在精神科医生眼中,七大类抑郁症药品,总有一款适合自杀患者。

精神科治疗的方法,就是通过所谓的“科学实验和检测数据”,让自杀患者相信药物有用,安抚、鼓励患者定时定量吃药。

 

我想说的是:如果精神科视角是对的,那为何总要“试”吃?

之所以会“试”,还是因为某些东西藏匿着,人类没有看见。

既然没有看见,既然还在“试”吃,那精神科视角就不是权威,可以被否定怀疑。

 

我的处女座“追求完美”的思维方式再度爆发,它让我义无反顾地蔑视“精神科视角”,至少未来一百年如此。

我不是说精神科视角不对,而是说:人类未知的东西还太多,在未来一百年内,精神科的治疗方法,带给抑郁症患者的,更多的是灾难而非福音。

比如,最近二十年,人类又研究出很多新兴抗抑郁症药物,患者服用后不会有巨大不适反应。于是精神科医生鼓吹:“如今的抗抑郁症药物先进了,患者可以安心服用。”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新型药物的临床检验时间,不过区区几年,其危害根本无法被检测出来。

据我了解,如今的新型抗抑郁症药物,具有很大安全隐患,容易引发其它疾病。

这就如同吃抗生素——一开始人类玩命儿吃,认为时髦,但现在能不吃就不吃。

时间会让灾难浮出水面!

 

    “一夜情分泌多巴胺”,这就是“物质”思路指引下,推论出的荒谬治疗方法。而试吃精神类药品,或许比一夜情更荒谬。

通过阅读最前沿的精神科资料,我终于意识到:自己被神经递质、脑神经、基因科学等等忽悠了,被带到“物质思维”沟里,走上了治疗歧途。

至此,我与精神科决裂,从“有”(物质、基因、细胞、神经、递质,等等)的歧途,走向“无”(精神、冥冥、气、关系、轮回,等等)的大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