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前后,随着粮食产量的不 断增加,建仓储粮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如在陕西 咸阳沣西张家坡西周人居住的遗址中,就发现有当 时劳动人民用以储粮的窖穴,而官府则开始修建地 面粮仓。西周时期,在粮仓的机构设置和管理上已 经制定了一些简单的制度,官府管理粮食的有仓人 和廪人。
秦王政继位的时候,秦国有了三大粮仓,汉中、关中、巴蜀。秦国在秦惠文王时(公元前316年),在名将司马错的力主之下,得到了富庶的巴蜀,而在得到巴蜀之后,秦国对楚国取得了战略上的优势,如惠文王二十七年,“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史记》中载司马错顺流而下,从蜀地用一万艘船运载了600万斛的大米(此数量作者未以原始史料证实)。粮食是作战的关键,巴蜀虽然土地肥沃,但是,直到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在最恰当的地方将岷江一分为二,岷江水被送进宝瓶口那狭窄的通道中,灌溉成都平原万亩良田,使得当地食无荒年,巴蜀成为天府之国。虽然有了富庶的汉中和巴蜀,还是不能满足秦王政发动全国性的统一战争所必需的军粮供应,于是将泾水和洛水连接起来,长达250(公)里的郑国渠就应运而生了。
西汉建立的官仓:
西汉粮仓
华仓,又称西汉粮仓,为西汉时的京师粮仓。其遗址在今华阴市东9公里处的矶峪乡西泉店村南瓦渣梁上。仓所处的地理位置东临潼关古渡,北望黄渭波涛,一面依山,三面崖,位置高敞,形势险要,是古代一处难攻易守的地方。
据《隋书·食货志》记载,隋开皇、大业年间,全国一共建有六大粮仓。它们分别是:兴洛仓(河南巩义)、回洛仓(洛阳隋唐城东北)、黎阳仓(河南浚县大伾山北)、广通仓(陕西华阴)、河阳仓(黄河北岸孟县南)、常平仓(古陕州,今三门峡西)。
在唐朝当时,河阳地区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通道,而且其附近还有重要的大粮仓。是江淮地区送入京师长安的物资的中转站。比如,其中最重要的之一的是柏崖仓
《孟津县志·军事编》:“柏崖城遗址在马屯乡(今小浪底镇)北黄河南之柏崖山上。东魏元象元年(538),东西魏大战于河阳桥,东魏将军侯景筑柏崖城抗拒西魏。隋末守将黄君汉以城降唐。唐上元二年(761),李光弼修葺加固,拒燕将史思明。唐初因三门峡水险,漕运难通,度支(唐、宋、辽、金设置的官职名,度支管马驼刍粟。)裴耀卿在柏崖山下置柏崖仓”。
唐代杜佑著《通典·州郡七》:“柏崖故城在县西,即东魏将侯景筑。其仓,咸亨中考功郎中王本立置也”。
除了柏崖仓,隋唐大运河北起涿州,南通杭州,两端交汇到黄河,在洛阳附近分布着洛口仓,回洛仓,含嘉仓,河阳仓等众多粮仓。
含嘉仓始建于隋朝,从唐朝开始大规模存粮,开始成为国家的大型粮仓。据有关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

含嘉仓160号仓窖遗址
洛口粮仓也叫兴洛仓,位于位于洛河入黄河之口、北邙之上,今郑州巩义河洛镇七里铺村以东的黄土岭上。这里地处丘陵,形势险要,土层坚硬、干燥,又有水路运输之便,是兴洛仓地处水运大动脉的轴心和北京、杭州、西安的核心地带,便于集聚四方、辐射四方。位于洛河与黄河汇流处,与首都洛阳近在咫尺,粮食能迅速通过洛河满足洛阳的调运需要。其位置还是位于黑石关京师要地,与洛阳军事联系紧密,能确保粮食安全,没有大的暴动不会出问题。逆黄河而上可达陕西潼关和京城长安,顺水而下可达山东至海口,同时与大运河相通,还能南到江苏、浙江,北到河北等省。当时洛口仓的仓城周围二十余里,共有三千窖,每窖藏粮八千担,设官兵千人防守粮仓。按此记载计算,洛口仓约可容纳粮食2400万担,是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

洛口仓可以说既是东都洛阳的外围粮仓,又是用兵东北的军粮转运站,在隋地位极为重要。

洛口仓照片
洛口仓兴建后,原本位居四大粮仓之一的河阳仓逐渐失去价值,在隋朝末年已被废弃。

河阳城外的白坡渡口
河阳仓是不是在白坡,没有证据,但是在河阳,也就是在北岸岸边,就必须经过白坡渡口,粮食才能上岸入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