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2022-12-13 20:19:01)
标签:

历史

军事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古今中外乱弹

    在白坡,曾经有过姜子牙的点将台,文革前后,一直都是人民公社一个生产小队的办公室——这个办公室就建立在姜子牙的点将台上面!

    那个点将台下,有一条很古老的官道,沿着山路,直通各地。路面是硬的。现在已经全毁了。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如今 姜子牙的 点将台依旧在哪里,生产队办公室没有了,院墙外的炮仗花,很美!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古老官道上的羊群


            在白坡还有一个点将台,就是 唐将著名的郭子仪的点将台。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郭子仪画像

            据说是这个点将台在废弃的军营北面。

             据说文革前还有一个台子,现在什么都没有了!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军营营房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军营路北

          

       要说这个郭子仪的点将台,故事就多了,就要说到大唐的兴盛时期,而也得说到安史之乱!

      说到郭子仪,就要说到李光弼,更要说一说当年的河阳之战,叛军失败的标志性战役!

        安史之乱也就是唐朝由强转弱的那个标志!

        【百度】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因为发起反唐叛乱的指挥官以安禄山史思明二人为主,因此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大唐安史之乱前地图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更具体说,是唐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斗争。安史之乱的首领们虽曾利用了人民对唐王朝的反抗情绪以及民族矛盾的因素,然而这并不能影响这次叛乱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在战乱中由于安史叛军对人民的残暴行径,曾引起了像常山太守颜杲卿、平原太守颜真卿以及张巡、许远的死守睢阳等的反抗斗争,这些局部地区反暴政的斗争是正义的,但同样也丝毫不能改变整个战争的性质。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安禄山画像

 

 


  开元之治晚期,承平日久,国家无事,唐玄宗逐渐丧失了向上求治的精神。唐玄宗改元天宝后,政治愈加腐败。唐玄宗更耽于享乐,宠幸杨贵妃,安禄山为自保和升官拜杨贵妃为母亲。由提倡节俭变为挥金如土,如曾将一年各地之贡物赐予李林甫。他又把国政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把持。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杨国忠因杨贵妃得到宠幸而继李林甫出任宰相,只知搜刮民财,以致群小当道,国事日非,朝政腐败,让安禄山有机可乘。

   唐朝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属下唐兵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共15万人,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

     安禄山乘铁舆,其属下步骑精锐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当时海内承平日久,百姓以及几代人没有见过战争了,听说范阳兵起,远近都震惊。河北都是安禄山统辖范围内的,叛军所经过的州县,都望风瓦解,当地县令或者开门迎接叛军,或者弃城逃跑,或者被叛军擒杀,叛军很快就控制了河北。 

      太原以及东受降城的人奏报安禄山造反,而唐玄宗仍然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编造的假话,没有相信。 同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确实率兵造反,召来宰相杨国忠商议应变之策。 ……唐玄宗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接着任命他的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唐玄宗于十一月十五日派使毕思琛往东都洛阳募兵防守。唐朝的精锐边军大多还没有赶回,高仙芝、封常清临时在长安、洛阳募兵,得到的是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而且还没有经过训练。安禄山的大军虽然遇上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使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就攻入洛阳。东京留守李憕和御史中丞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为安禄山所杀,河南尹达奚珣投降安禄山。

     退守潼关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采以守势,坚守潼关不出。可是因为唐玄宗听了监军宦官的诬告,以“失律丧师”之罪处斩封常清、高仙芝。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

    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安禄山指挥叛军主力进攻洛阳、潼关,意图突破这两个重镇而直取长安!后来洛阳沦陷,但天险潼关却因为高仙芝、封常清的有力固守,使得安史叛军久攻不下,甚至迫使敌军有了回撤的打算。

但是晚年的李隆基已经不复年轻时代的英明果决。高仙芝和封长清采取固守的正确作战方法,使得远道而来的敌军想速战速决的计划不能得逞,而且潼关作为长安的屏障,也有力的护卫了长安;可是一些奸邪小人却在李隆基面前说高仙芝和封长清的坏话,诋毁他们与安史叛军相勾结,所以迟迟没有与叛军正面交战,李隆基不经过仔细调查,竟然将二人斩首示众,致使朝廷失去了两员经验丰富、作战勇敢的将领!也就是自毁长城!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安史之乱地图
  很快地,长安被攻陷,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人 逃出长安。
  丙申日,唐玄宗一众到了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将士饥疲,六军愤怒,陈玄礼认为杨国忠作乱才导致安禄山谋反,请李辅国转告太子想杀杨国忠的意图。这时吐蕃使者正率领20多人围堵杨国忠,抱怨没食物。有官兵喊:“杨国忠与胡虏谋反!”杨国忠骑着马逃到西门,被众人杀死肢解,头被枪挑着竖在驿站门口。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被一并杀死。国忠妻裴柔同及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陈仓被县令薛景仙杀死。陈玄礼及韦谔请求玄宗杀死杨贵妃。高力士劝说玄宗保军心安定,杀死杨贵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缢死杨贵妃。此后,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北上灵武。后世史家认为“马嵬之变“是一场“有计划的兵变“。长安失陷,君储逃亡,安史之乱进入最高峰。



   太子李亨于公元756年农历七月十三日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市区)为朔方诸将所推而自行登基。遥奉玄宗为太上皇,改元至德,是为唐肃宗郭子仪被封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兼充朔方节度使;李光弼被封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二人奉诏讨伐叛军。次年郭子仪上表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联合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会师常山(河北正定),击败安禄山部将史思明,收复河北一带。

      安禄山是在唐肃宗至德二年(757)55岁时被自己信任的部下和儿子安庆绪合谋杀死。安庆绪自立为帝,年号载初。战争形势不利,退出洛阳,逃亡邺城乾元二年(759年),为部将史思明所杀,谥号为剌。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李光弼画像

 

      758年9月,唐肃宗命郭子仪、李光弼等九名节度使,统帅十万大军讨伐叛军。由于惧怕郭李等人拥兵自重,唐肃宗脑洞大开,创造性发明出不伦不类的怪招:十万大军不设主帅,并由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宦官鱼朝恩出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行使元帅权力。李光弼在生命中的克星鱼朝恩进驻军营后,开始噩梦连连——因为这位战功赫赫的唐将,最后j自己的母亲被逼做了人质,自己被活活气死在那个宦官鱼朝恩的手里了——当然这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相州地图

 

     而此时, 唐军正在节节胜利,最后在相州与叛军决战。鱼朝恩不懂装懂瞎指挥,否决李光弼的正确建议,下令与叛军打起消耗战,导致伤亡惨重。

      鱼朝恩将罪责全部推卸给郭子仪,郭子仪被褫夺兵权,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担任主帅。

     当时,史思明在邺城(今河北邯郸)杀害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之后,回到范阳根据地(今北京、河北一带)称帝。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夺回被唐军收复的两京(长安、洛阳)。

      唐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在范阳(北京)称帝;九月,统兵南下陷汴州(开封),向洛阳西进。时唐将李光弼正巡营黄河上,鉴于兵力不足,说服洛阳留守韦陟等放弃洛阳,移军河阳(孟县南),牵制叛军。

   叛军入洛阳空城后不敢停留,驻军于白马寺南,在河阳南面修筑月城,与退守河阳的李光弼军相持,十月,叛军开始进攻河阳。

    河阳是东都洛阳的北大门。洛阳被史思明的叛军攻破以后,河阳就成了唐军与叛军斗争的前线。

    河阳三城,就是河北岸的白坡渡口,河中间的沙洲和河南岸的白鹤渡口。在白坡渡口西面,有着唐军的军粮库。

图如下: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所谓河阳是指河阳三城,即唐代以前的古河阳城,其由三座城堡组成,黄河北岸的城堡名北中城,遗址在黄河北岸今洛阳市吉利区冶戍镇。中潬城又名中潬,中潬城分内城和外城,建在河中渚上,河中渚就是黄河中间的夹心滩(原名雷家滩),官方在中潬城中设置官署河阳关,河阳关是洛阳八关之一,始设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是控制洛阳地区军事、政治、经济的要隘。南城在今孟津县白鹤镇于家村附近。三座城在黄河上造桥相连,这就是闻名中国史籍中的河阳三城。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乾元二年十月,史思明率军攻河阳,派骁将刘龙仙至城下挑战。李光弼坐镇南城指挥,命裨将白孝德出战,击斩刘龙仙,余众大骇不敢进。

  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天放至黄河南水岸边洗浴,循环不休,以显示马匹之多,企图吓唬唐军。

 李光弼下令挑选牝马500匹,将其马驹留在城内,待史军马匹放至南岸水边,就将黄河北岸牝马全部赶出,牝马留恋在城里的小马驹,嘶叫不已,史军战马都是牡马,听见嘶叫,全部渡过黄河跑到北岸,为唐军所获。

  史思明气急败坏,纠集战船数百艘,置火船于前,欲乘流烧毁河阳桥。

   唐军以数百艘绑有铁叉的长竿叉船迎战,船不得近,又在桥上发炮石,使史军船只自焚或被击沉。史思明派兵至河清(河阳西),企图断绝唐军粮道。李光弼亲自率军至野水渡防御,天黑以后,只留部将雍希颢率兵千人守栅,自己则悄然返回河阳。

  史思明认为李光弼只长于守城,不善野战,便派骁将李日越率骑兵500于夜间前去劫营擒李光弼。

  李日越至野水渡,得知李光弼早已离去,不敢回去见史思明,未战便投降唐军。

  雍希颢带其见李光弼,光弼厚加款待,收为心腹。史军骁将高庭晖闻之,也投降了李光弼。

  史思明接连受挫,便率主力再次进攻河阳。李光弼以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南城,自己率兵屯于中洋城。史军先攻南城,被李抱玉击退,史将周贽遂舍南城而全力进攻中洋城。 

 史军恃其众,填堑开栅,直逼中掸。镇西节度使荔非元礼率敢死士两次出栅奋击,击退史军。周贽又收兵攻北城。

  李光弼急率军入北城,登城观察敌阵后,分遣骁将郝廷玉、论惟贞、仆固怀恩等率军出击。光弼亲自执旗督战,诸将拼命奋击,终将史军击溃,歼其千余人,溺死千余人,俘其大将徐璜玉、李秦授以下500余人,周贽仅领数骑逃走。史思明正率兵攻南城,闻北城败,只好下令退兵。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河阳战争炽烈,将士们苦战。百姓们也是生活在凄苦之中!记得那一首杜甫的石壕吏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个里面所说的河阳,就是指的今天说的这个河阳三镇,当时正是激战的时候!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河阳之战是史思明称帝后的首场战役,也是唐军与燕军之间的首场胜战。此前唐军在邺城被史思明击败,战况一度转为劣势。河阳之战后,史思明攻掠两京的野心被粉碎,两军对峙产生巨大的变化,局势再次扭转,走向对唐军有利的局面,属于安史之乱的关键性战役。

     史思明率军攻打河阳(今河南孟州),被唐将李光弼击退,史称“河阳之战”。

    郭子仪几次路过河阳,在这里点兵点将,他的点将台,李光弼也一定在哪里点过兵吧?

             白坡故事:白坡的郭子仪点将台——唐朝的河阳之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