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时,
唐军正在节节胜利,最后在相州与叛军决战。鱼朝恩不懂装懂瞎指挥,否决李光弼的正确建议,下令与叛军打起消耗战,导致伤亡惨重。
鱼朝恩将罪责全部推卸给郭子仪,郭子仪被褫夺兵权,李光弼接替郭子仪担任主帅。
当时,史思明在邺城(今河北邯郸)杀害安禄山之子安庆绪之后,回到范阳根据地(今北京、河北一带)称帝。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夺回被唐军收复的两京(长安、洛阳)。
唐乾元二年(759)四月,史思明在范阳(北京)称帝;九月,统兵南下陷汴州(开封),向洛阳西进。时唐将李光弼正巡营黄河上,鉴于兵力不足,说服洛阳留守韦陟等放弃洛阳,移军河阳(孟县南),牵制叛军。
叛军入洛阳空城后不敢停留,驻军于白马寺南,在河阳南面修筑月城,与退守河阳的李光弼军相持,十月,叛军开始进攻河阳。
河阳是东都洛阳的北大门。洛阳被史思明的叛军攻破以后,河阳就成了唐军与叛军斗争的前线。
河阳三城,就是河北岸的白坡渡口,河中间的沙洲和河南岸的白鹤渡口。在白坡渡口西面,有着唐军的军粮库。
图如下:

所谓河阳是指河阳三城,即唐代以前的古河阳城,其由三座城堡组成,黄河北岸的城堡名北中城,遗址在黄河北岸今洛阳市吉利区冶戍镇。中潬城又名中潬,中潬城分内城和外城,建在河中渚上,河中渚就是黄河中间的夹心滩(原名雷家滩),官方在中潬城中设置官署河阳关,河阳关是洛阳八关之一,始设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是控制洛阳地区军事、政治、经济的要隘。南城在今孟津县白鹤镇于家村附近。三座城在黄河上造桥相连,这就是闻名中国史籍中的河阳三城。
乾元二年十月,史思明率军攻河阳,派骁将刘龙仙至城下挑战。李光弼坐镇南城指挥,命裨将白孝德出战,击斩刘龙仙,余众大骇不敢进。
史思明有良马千余匹,每天放至黄河南水岸边洗浴,循环不休,以显示马匹之多,企图吓唬唐军。
李光弼下令挑选牝马500匹,将其马驹留在城内,待史军马匹放至南岸水边,就将黄河北岸牝马全部赶出,牝马留恋在城里的小马驹,嘶叫不已,史军战马都是牡马,听见嘶叫,全部渡过黄河跑到北岸,为唐军所获。
史思明气急败坏,纠集战船数百艘,置火船于前,欲乘流烧毁河阳桥。
唐军以数百艘绑有铁叉的长竿叉船迎战,船不得近,又在桥上发炮石,使史军船只自焚或被击沉。史思明派兵至河清(河阳西),企图断绝唐军粮道。李光弼亲自率军至野水渡防御,天黑以后,只留部将雍希颢率兵千人守栅,自己则悄然返回河阳。
史思明认为李光弼只长于守城,不善野战,便派骁将李日越率骑兵500于夜间前去劫营擒李光弼。
李日越至野水渡,得知李光弼早已离去,不敢回去见史思明,未战便投降唐军。
雍希颢带其见李光弼,光弼厚加款待,收为心腹。史军骁将高庭晖闻之,也投降了李光弼。
史思明接连受挫,便率主力再次进攻河阳。李光弼以郑陈节度使李抱玉守河阳南城,自己率兵屯于中洋城。史军先攻南城,被李抱玉击退,史将周贽遂舍南城而全力进攻中洋城。
史军恃其众,填堑开栅,直逼中掸。镇西节度使荔非元礼率敢死士两次出栅奋击,击退史军。周贽又收兵攻北城。
李光弼急率军入北城,登城观察敌阵后,分遣骁将郝廷玉、论惟贞、仆固怀恩等率军出击。光弼亲自执旗督战,诸将拼命奋击,终将史军击溃,歼其千余人,溺死千余人,俘其大将徐璜玉、李秦授以下500余人,周贽仅领数骑逃走。史思明正率兵攻南城,闻北城败,只好下令退兵。
河阳战争炽烈,将士们苦战。百姓们也是生活在凄苦之中!记得那一首杜甫的石壕吏吗?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这个里面所说的河阳,就是指的今天说的这个河阳三镇,当时正是激战的时候!
河阳之战是史思明称帝后的首场战役,也是唐军与燕军之间的首场胜战。此前唐军在邺城被史思明击败,战况一度转为劣势。河阳之战后,史思明攻掠两京的野心被粉碎,两军对峙产生巨大的变化,局势再次扭转,走向对唐军有利的局面,属于安史之乱的关键性战役。
史思明率军攻打河阳(今河南孟州),被唐将李光弼击退,史称“河阳之战”。
郭子仪几次路过河阳,在这里点兵点将,他的点将台,李光弼也一定在哪里点过兵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