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359旅南下第一支队
(2022-11-21 19:37:01)
标签:
军事历史情感文化教育 |
分类: 古今中外乱弹 |
1945年1月下旬,三五九旅旅长王震(1955年成为开国上将)率领南下支队第一梯队挺进至湖北大悟山地区,与新四军第五师胜利会师后,又踏上继续南下的征程。
此时,国民党已经调集了三个师的兵力,集中于湖北团风一线,企图把南下支队消灭在长江以北。
经过对长江两岸地形和敌情的侦察研究,王震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在田家镇渡口渡江。
这让很多人都大吃一惊:谁都知道,在敌人的整个防线上,田家镇这一段是防守最严密的,为什么司令员偏偏要让部队往虎口里钻呢?
王震却认为,按照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的原理,看似最危险的地方反而有可能是最安全的,在目前的形势下,也只有出其不意才有希望突破敌人的防线。
当时第一梯队共有5000多人,目标非常大,过江的难度可想而知。
王震派人找到一位在当时颇有号召力的老船夫,请他想办法集中300只船,帮助我军渡江。
老船夫一顿能喝两斤白酒,还打得一手好拳,性情非常豪爽。但一下子招募300只船难度实在太大,但费了不少工夫,终于弄到20只大船、100只小渔船,于1月24日黄昏集中在田家镇渡口。
随后,王震率第一支梯队全体人员迅速赶到渡口附近,他亲自担任渡河指挥员,按照船只大小分派乘员,大船每只乘坐30人,小船每只乘坐6人。每人还发给200元法币和100元储币(伪钞)作为船资,自行交给船夫。
就在部队刚准备渡江时,从江西九江方向飞来了两架飞机,把几颗照明弹投掷到长江两岸,一时间整个地面上亮如白昼。
王震对此早有准备,已经命令部队迅速疏散,卧倒在沙滩上。
说来也奇怪,两架敌机在渡口附近的天空中盘旋了20来分钟,乱七八糟扔下了10来个炸弹,硬是连一个人、一只船都没炸着。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觉得5000多人毫发无伤这件事不可信,然而这就是事实,明明白白记载在与三五九旅相关的各类史料中。
如果要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只能归结为王震的部队隐蔽工作做得好,而敌人根本没想到三五九旅会在这里渡江,扔炸弹只是漫不经心地例行公事。
躲过了这一劫,王震立即命令部队开始渡江。
田家镇渡口的江面有三华里宽,渡船往返一次约需50分钟,部队必须在天亮之前全部到达长江南岸,时间非常紧迫。
船夫们刚送了几趟,突然从江的下游传来嗡嗡嗡的马达声。一开始大家以为是飞机,但没过多久就看到来的是国民党的巡逻艇,而且一共是三只。
我军有一些渡船正好行驶到了江中心,上面的不少战士开始小声嘀咕起来:“这可怎么办?万一敌人在艇上开炮轰击,或者用机枪扫射,咱们不就完了吗?”
战士们的担心不无道理,毕竟船在江心、空间又小,根本无法架起机枪反击敌人,而步枪打起来也会受到船身摆动的影响。
总而言之,一旦敌人发起攻击,我军将陷入非常危险的境地,局面极其被动!
王震也坐在船上,他看到这个情况,从容不迫地让相邻的渡船互相传话:“大家不要慌,也不要出声,敌人不敢轻举妄动!”
他这么一说,大家都镇定下来,个个都把身子坐稳了。
敌人的巡逻艇迫近了,一名军官模样的人厉声喝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为首的老船夫平静地答道:“长官,我们是打鱼的!”
“打鱼的?”对方显然不相信,“为什么这么多人?”
“是啊!”老船夫笑了笑说,“刚下过大雨,正是打鱼的好时候!”
船夫们经常在江上碰到国民党的巡逻艇,跟他们打交道的次数多,问起话来也对答如流。
巡逻艇上的军官又问了几句话,都被老船夫搪塞过去,他便不再问话了,开着船往上游去了。
战士们本来一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随时准备战斗,没想到情况急转直下,敌人竟然就这么老老实实走掉了,完全出乎大家的意料。
王震身边的一名干部看到这一幕,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惊讶地问道:“首长,你怎么知道敌人不会轻举妄动?”
王震笑了笑说:“如果我说我不知道,你相信吗?”
干部瞪大了眼睛说:“首长,这……”
王震打断他的话说:“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保持镇定、沉着应战。如果大家都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使敌人发现不对劲,也不敢再摸不清我军虚实的情况下随随便便发起攻击。更何况敌人不会想到我们偏偏往最危险的地方钻,有可能防守反而是最松懈的,他们没有做好作战的准备,当然不敢乱动。”
众人听了纷纷感叹:“这不是兵行险着的妙处啊!”
天亮前,南下支队5000余人终于全部到达长江南岸,竟无一人伤亡。
上级得知这个好消息,都欣喜不已,当即发电报表示祝贺,并称赞王震兵行险着,却指挥部队创造了5000余人零伤亡顺利渡江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