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与观心,看似相近,实则天壤之别。西传佛教的莲花生大师,被尊为"第二佛陀",莲师有一位年轻弟子,每天坐在洞中打坐十几个小时,身体几乎不动,像座石像。很多人都赞叹他的精进,但莲师却默不作声。
打坐三年后,弟子自认为获得了不少进步,便前来请教莲师:"我已能日坐十六个小时不动,心中妄念也减少许多,是否已有所成就?"
莲师微微一笑,问道: "你打坐时,是否观察自己的心?"
弟子回答:"我只是专注呼吸,不让心走神,除此之外并无特别观察。"
莲师闻言,拿起身边的一块石头,在石柱上用力磨了起来。
弟子不解:"师尊为何磨石?"
莲师说:"我要把这石头磨成明镜。"
弟子笑道:"石头怎能磨成明镜?"
莲师放下石头:"你的打坐如同磨石,徒劳无功。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身体一动不动坐多久,而在于是否真正观察到了自己的心。"
弟子听后惭愧低下了头。
莲师:"修行的目的是解脱,但许多人只是模仿姿势,如同机械一般打坐,这与解脱毫无关系。真正的修行,是要清楚了知自己的心。我见过许多打坐数十年的修行者,但他们只是身体不动,心却如猴子般躁动。也见过一些看似散漫的修行者,但他们时刻观察自己的心,反而获得了大解脱。"
弟子抬头问道:"师尊,如何才能真正观心?"
莲师:观心有三层境界:第一层,认识到心的本性;第二层,保持这种认识不被干扰;第三层,让这种认识成为自然状态。”
莲师解释道:
"心的本性如同虚空,无形无相,不可捉摸。但众生被妄想所困,看不见这一点。就像一个人站在阳光下,却说找不到太阳。
“如何才能见到心的本性?当下,放下一切念头,不追逐过去,不期待未来,单纯地安住在当下。告诉我,在念头生起之前,你的心是什么样子?"莲师问弟子。
弟子闭上眼睛,试图寻找答案。片刻后,他睁开困惑的眼睛:"我找不到答案。"
莲师笑了:"这就对了,找不到才是真正的发现。你的心本来就如此——清明、空旷、无可名状。这就是第一层境界的入口。但仅仅触碰入口远远不够,真正的观心之法,需要更深入的指引。"
莲师继续开示:"真正的观心三重境界,第一为认知,认出心的本性。当你不被念头左右,不执着于过去未来,心就会显露出本来面目:它是空性的,同时又清明觉知。这种状态不是虚无,而是充满活力的存在。大多数人只见到念头的内容,却从未见过念头本身,更未见过念头生起的源头。"
莲师拿起桌上的一盏油灯:"看这灯光,你们只看到它照亮的物体,却不见光本身。心也是如此,它照亮一切,却极少被人觉察。第一层境界,就是认出这光明的本质。"
弟子问:"认出后,如何保持?"
莲师:"这就是第二境界:'安住'。初学者认出心性后,很快会被习气带走。就像初学骑马,很快就会从马上掉下来。安住需要不断练习,既不刻意控制,也不随波逐流。当念头生起,不压制它,也不跟随它,只是观察它如何生起、停留、消失。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念头如同水中倒影,虽有形象却无实质。"
弟子问:"这与打坐有何不同?"
莲师:"很多人打坐,是在压制念头,强迫心静下来。这就像用石头压草,草看不见了,但根还在,石头一移开,草又会生长。真正的观心,是认出念头的本质,知道它们本来就是空性的,不需压制。这时,念头来去自如,不会干扰你的清明状态。"
莲师继续开示:"第三境界是融入。当你熟悉了安住状态,就不再需要刻意保持。心的本性会自然显露,就像鱼在水中,天然地游动。你的一切行为——走路、吃饭、说话,都会在这种清明中进行,没有分别。这就是真正的修行,日常生活即是道场。
”为何有些大师在危难中仍能保持镇定?因为他们已达第三境界。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化,他们的心始终安住在本性中。就像大海,表面波浪汹涌,深处却始终平静。"
"记住,"莲师告诉弟子,"打坐不过是工具,观心才是目的。许多人穷尽一生打坐,却始终未能真正观心,如同挖井不见水。而有些人虽打坐时间不长,却因善于观心,很快见到了本性。
真修行者,不在乎姿势优美,不执着于时间长短,只关注是否真正认识了心的本性。若能在一生中实现这三层境界——认知、安住、融入,你就获得了解脱的钥匙。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