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告诉你修行的重点

分类: 圣贤教言 |

在古印度,有一位出家不久的僧人来到东必巴尊者跟前求法。东必巴是佛陀圆寂后按照佛法修行取得成就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大家如果看过84位大成就者的画像,那位骑在老虎背上在空中飞的,就是东必巴。这位求法的僧人跑在东必巴面前,顶礼说道:“请传授给弟子一些修行的指导吧!”
东必巴说:“很抱歉,我们之间法缘很浅,我不能给你传授什么。不过,我建议你去找我的学生阿底峡,你和他之间的法缘比较深。“
这个僧人又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去到阿底峡尊者那里。阿底峡尊者给他传了《观音菩萨修持仪轨》。
法缘很重要!法缘好,又很有信心很精进,很快就修成了。这个僧人跟阿底峡尊者的法缘果然很好,他修《观音仪轨》很快就修成功了。只要他一祈请,观音菩萨就会在他面前现身,并且更殊胜的是,观音菩萨不单单是示现位为一尊像,还能直接和他对话,可以请教任何问题。
观音菩萨虽然在面前,但是这个出家人不知道问重点,很多的问题涌上心头却不知道问什么。他就更疑惑、更烦恼了。他又跑回去请教阿底峡尊者。尊者说,你可以向菩萨请教六个问题,也就是修行的六项重点:
1,一切修行的本质是什么?
2,修行道上我们都有障碍,这些障碍是怎么产生的?
3,修行中我们要特别要注意的是什么?
4,一切见地之中,哪个见地是最重要的。
5,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识都能够觉知判断,但到底哪一个觉知才是最重要的?
6,如何圆满积集资粮,才能修行成就。
这个僧人很高兴,再次向观音菩萨请教上述六个问题。观音菩萨一一向他开示:
一、一切修行的本质是什么?
修菩提心是修一切法的本质。开悟之前,修世俗菩提心,着重修大悲心,利益他人,通过利益他人来断我爱我执。胜义菩提心是开悟后才真正具足的,胜义菩提心强调的是智慧面、圆满证悟。世俗菩提心的重点是断我执,修福德,到胜义菩提心阶段,重要的就是圆满证悟。不管证悟前还是证悟后,一切修行的本质就是修菩提心。
二、障碍是怎么产生的?
我们一般都知道,现前的一切障碍都是因为业果成熟而产生的。所以我们的正见有两部分:世俗正见就是业果如理取舍,出世间正见就是空性智慧。
三、在一切修行之中,特别要注重的是什么?
在一切修行之中,修持的重点就是业力因果。不要口口声声把“空性”挂在嘴边上,你的因果都还没有清净,空谈什么空性?业果如理取舍才是要特别注重的事情。
四、一切见地之中, 哪个见地最重要?
佛教里面有很多的见地、理念,比如六道轮回、因果观念、四圣谛、十二因缘、菩萨修六度等等,其中“诸法无我”的智慧是最重要的。我们现在所领悟的、所听到的、所思维的诸法无我正见,还没有真正到家,因为我执的根还在!究竟的正见是超越一切概念的。你现在还活在二元对立的概念之中,仿佛你懂得了,但其实还只是雾里看花。正见是全然开放的,不是教条式的。当你认为自己的见地是最好的,这时候你就关上了你的心,就无法向正见靠近了。
五、有多少觉知存在呢?
南传佛教的修行认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中观宗也只承认六识,唯识宗认为有八识或者九识。但是其实只有一只猴子,譬如一间房子不管有六扇窗子,还是有九扇窗子,但是里面只有一只猴子。透过哪扇窗子看出去,都是这只猴子在看,这才是本质。如果去分别到底是六识还是八识都是戏论。
六、如何圆满积集资粮呢?
积集资粮最重要的是由般若波罗蜜多而圆满。佛法的修持围绕着两个主题——积累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这两种资粮最终是以般若度而圆满。前五度都侧重于修福德资粮,有基础般若度才会圆满。
我们要见性、要开悟、要证得阿罗汉道、要证悟,都需要依靠般若度。唯一能够使我们解脱的就是般若度,深度领悟生命的本质、领悟世界的真相就能够让我们从攀缘、贪婪和嗔恨之中解脱,通过看清本质把我执断掉。这个世界只是一个梦,有什么好攀缘的呢!也不由你控制。这样,你就领悟到生命的本质——诸法无我,就见到了本来面目,就看清了世界的真相,就切断了轮回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