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一个母亲一部经
(2024-10-19 20:32:28)
石家庄北有个行唐县,是先贤许由故里,也是“二郎救母”典故的发源地,因毗邻五台山,佛教文化在这里更是源远流长,历代以来寺院众多、高僧倍出,是一块蕴涵了至善和大爱的土地,古朴的人心一直千古流芳。
有一个乡间不识字的老人便成了全县人仰望的“明星”,县里海选“十大慈母”,这位老人高票当选,成了为人父母者的楷模。这位老人叫顾桂同,家住行唐县南桥镇南龙岗村,已经九十多岁。
老人如一棵大树般根深叶茂,一生养育了10个儿女,如今四室同堂,后人们加起来有近百人,其中有领导干部,也有专家教授、有工人农民,也有海外游子。一个令其家族自豪的说法是:我们这个家族在外从没有与人吵架、骂街的,更没有违法乱纪的。因为,母亲一辈子都没有指责过人,连子女都没有骂过。
儿女们说,母亲一生性情平和,没有见她着过急,一次三女儿被爷爷干活时不小心碰倒的柱子砸破了头,鲜血崩流,老人一点也没有慌乱,只说“没事的,一会就好了。”
果真,没事儿,一会儿就好了。
老人真正经历过大风大浪,抗日战争时,老人是八路军在当地最信赖的“红嫂”、“堡垒户”,家里常住满了伤员、干部,许多时候,她将不多的口粮省出来给了伤员,孩子们吃半饱、自己常常饿着。她曾多次掩护伤员、干部性命。一次鬼子翻进了院子,她飞快地进里屋让几个战士钻进炕席下的地道,把孩子摆到炕席上,随手把大家的鞋子搁房梁上吊着的干粮筐中,自己盘腿而坐,平静地看着鬼子屋里屋外搜了几个来回,悻悻而去。解放后,不少被顾桂同救护过的八路军成了高级干部,有人来过信,有人来看过她,但她一次也没有去求过人家。她常对儿女说,过去的事就过去了。
在老人眼里,孝顺老人是为人第一本分。她进门以后,全家人的推碾做饭、做衣服、洗衣服都由她承担,公公、婆婆得了病,她耐心伺候、百般照顾。
顾桂同从小就教育儿女们说:你爷爷他们从小要饭,兄弟四个供不起你爹一个人上学。你姥姥家穷,我一天学也没有上过,是个睁眼瞎。你们现在多好,都能上学了,只有上学了才能有出息、明事理,才能过上好日子!
儿女们回忆母亲对自己的抚养无不热泪盈眶:儿女们上学,每次离家母亲都要给她准备好吃的、用的。孩子们也很懂事,放学了惦记家里的活计,她总是说:“我一个人能行,家里的活我一个人能干,你们学习要紧,只要你们学习好就行,不用帮我干活。”看到家里经济紧张,有孩子要辍学回家干活,被她果断拒绝:“不行,你必须上学!我就是吃糠咽菜、借债也要供你们上学!”她大女儿成了南龙岗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四女儿成为回复高考后南龙岗村第二名女大学生。
家里的东西丢了,顾桂同也决不抱怨或者指骂,她总是淡淡地说,也许人家正缺,给他用吧。就过去了。村里有一户乡亲,日子穷的实在没法过,外出逃荒。临行到她家告别,她毫不犹豫地把刚蒸好的一锅玉米面饼子全给了他们当干粮,又把自己留作冬天当粮食的红薯送给了他们半麻袋,一家人含泪离开了。几年后,这家人重返家园,第一件事就是先来看望这位在最困难的时候伸手帮助过他的好乡亲。
老人的丈夫曾在村里当干部,动乱年代受了冲击,挨批斗很厉害,其中的一个原因是有人嫉妒他家的孩子有出息。如今,那个整人最狠的人,儿孙不孝,晚景凄凉,顾桂同一直接济帮助他,别人问她为何没有仇恨?她说,那是运动,他也是被逼的。
顾桂同会用家传的扎针、拔火罐给人疗病,大人小孩们有了头疼脑热,常去找她。不管她正在干什么,都要放下手里的活,如果是正在吃饭,她就放下饭碗,给来人治疗。有的小孩咳嗽,脖子里不好拔火罐,她就用嘴一口一口地嘬,从不嫌脏。每听说村里孤寡老人谁有了病,就主动给他们送吃的,一天几次去看望,常把孩子们孝敬她的东西分他们。一个孤寡老人感动地说:“你做了一辈的好事,好人好报,你一定能活到一百岁!”
“现在不是赶上好时候了麻。我们都能活到一百岁!”顾桂同笑着说。
老人近百岁高龄,现在宁静地与两个儿子生活在乡下,古语说“仁者寿”,老人现在身体健康,思路清晰,只是耳朵有点背,小儿子笑:俺娘三年前还能上房,看看俺三哥家漏不漏雨。没有人我、没有嗔恚、没有烦恼,有的只是一颗宁静、平和、慈悲、喜舍的心,听着这些家长里短的故事,感觉这就是一位菩萨,真是一个母亲一部经啊!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