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遇到是非,肯定都是自己的错!

分类: 圣贤教言 |

修行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对此,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当然更难做到。
说我们自己错,以佛学来理解,也有好多种理解。其一,这是以前造的业,现在受报。这叫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让你能够坦然接受降临到你身上的任何不公和痛苦,作还债想。还完就是解脱。这样你就能够有勇气去面对和接受当前处境。这是永远是自己错的第一种观察。
第二种观察,为什么我们会感召这样的外境呢?乃是因为我们有召感外境的内心世界。出现在你的生活中的一切外境,都与你的内心世界息息相关,此有故彼有。这个内心世界包括你的语言行为习惯,包括你的性格脾气好恶,包括你待人做事的方式。此有故彼有,这个此有,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主观的方面。彼有,就是我们面临的境界。是先有此,后有彼。不是先有彼后有此。但彼此有时候同时出现。
有的人说,我长得很丑,这应该是父母的错吧。佛法说,那么多好看的父母,你为什么偏到丑的父母那里投胎呢?那怪谁呀,所以还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要明白,基本上找不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错,你能找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错,你可以来找我,我可以给你钱,我相信不可能。
以佛法的三世因果来观察,我们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这种思维方式,是修行人应当具备的。要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只有从这里下手,才能体验到佛法的真理在自己身上的显现。你一点点地做,渐渐地你会发现,遇到的人变了,遇到的事也变了,你命运的路线也就改变了。其实,这是佛法最重要的真理——唯识无境。没有一个什么客观存在的境,都是你心识的变现。如果你能体证到这一点的话,你就不得了了,你的修行可以说有了立足之地,就可以稳步向前了。
《华严经》里有一品,叫《净行品》,《净行品》里教我们遇到任何情境都“当愿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如何如何好。遇到任何境都发愿,一共有一百四十多个愿。实际上生活中的情境远远不止这一百四十多个,而是无量无边。这品经教导我们面对无量无边的境,都能由这个境生起一个愿,愿众生怎么样。如果你在生活中用这品经指导修行,“当愿众生……当愿众生……”,慢慢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主导境了,而境不能主导你的心,是你的心主导了境。境也许是某个人打了你一哥嘴巴,你心里说,愿众生不再受别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个善愿;境可能是生病,胃痛,非常痛,你的心说,愿所有的众生不再受胃痛之苦。你看,一个胃痛的境,被你变成了一个善愿;你遇到的境可能是,你的钱被小偷偷走了,于是你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改恶从善,放弃不善业。当你这样去观照你的生活,就会体验到,心可以主导境。境究竟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心。你要能真正体验到你主导外境的力量,心的力量,那你就得自在了!
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讲,他过去世做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节节肢解他,但他全无嗔心,他达到了无诤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圆满,忍辱的圆满就是如如不动,心境如如。这种境界很崇高,这么崇高的境界,也可以从前面我说的——永远是自己错——从这里下手去修。因为我们每天在生活中,在家人不用说,即使出家人在寺院里面仍然有是非,仍然可能跟同寮的人有矛盾,仍然每天去分别眼前的各种境界,如果从这里开始修行,你就能够契入超越二元对立的无诤三昧。这才是我们修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