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只要遇到是非,肯定都是自己的错!

(2024-10-02 10:42:06)
分类: 圣贤教言
只要遇到是非,肯定都是自己的错!


     修行人应该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对此,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当然更难做到。

  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对方,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外境上。当我们把责任推到外境上的时候,就把自我就保护下来了,自我就不需要改变,不需要动手术了。要改变的是别人,要改变的是外面的世界。这种生活态度会充满责备、充满抱怨、充满争论、充满斗争充满伤害

  佛法里面讲争,喜欢用另外一个字:诤。这个诤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你的心落在了是非、有无、来去、对错、你我等等之中,落在了二元对立之中。一旦你落在了二元对立之中,你的心就不寂静,心里边不寂静,就是 “诤”。兴许你不表达出来,你不跟别人用口舌去辩论,但是内心是有诤的。

  《金刚经》里讲 “无诤三昧”,须菩提证得了无诤三昧,他的内心安住在寂静之中。没有二元对立。要你超越二元对立,有点抽象,很多人不一定能理解。简单点说,就是你学对一切问题,坚持一个正见:永远是自己错。让你这样去做,就清楚了,就有可操作性了。

  你可能会说,不是说要超越二元对立吗?怎么还有对和错呢?你现在很难做到没有对错,所谓超越二元对立也不是绝对没有对错。现在你先认定,任何问题前,永远是我们自己错。外境没有错,外境永远是对的,是我们的心错了,我们自己错了。

  说我们自己错,以佛学来理解,也有好多种理解。其一,这是以前造的业,现在受报。这叫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让你能够坦然接受降临到你身上的任何不公和痛苦,作还债想。还完就是解脱。这样你就能够有勇气去面对和接受当前处境。这是永远是自己错的第一种观察。

  第二种观察,为什么我们会感召这样的外境呢?乃是因为我们有召感外境的内心世界。出现在你的生活中的一切外境,都与你的内心世界息息相关,此有故彼有。这个内心世界包括你的语言行为习惯包括你的性格脾气好恶包括你待人做事的方式。此有故彼有,这个此有,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主观的方面。彼有,就是我们面临的境界。是先有此,后有彼。不是先有彼后有此。但彼此有时候同时出现。

  修行时间长的人,对于我们的心和外境之间的感应关系,会有很多体会。有时候你会体验到,你的内心在意什么,你就会感召什么。这种在意,包括爱恨、想要、想排斥、担心、讨厌等等。所谓在意,就是我们的心有一种执著。譬如你有洁癖,你可能会发现你经常置身于很脏的环境中;如果你很自命清高,可能坐禅时,在你边上的人,正好就是邋里邋遢的人,咳嗽呀,擤鼻涕呀,放屁呀;如果你特别吝啬,可能老是会遇到找你借钱借物的人。

  作为修行人,要不断地反观我的内心世界还有哪一些在意,只要内心世界还有在意,那就是苦。让你受苦的因就会感召苦的外境。你只有把内心世界的这些在意,乃至于一些语言行为的习惯,把它们都能够放下,你才有可能不被外面的苦境所压迫。

  不管面对什么外境,你只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比总是在客观环境里去找原因,恰恰是一个更乐观、更积极、更可行的人生态度,而不是消极。是更加主动而不是被动;是更加有希望而不是无奈。因为你专注改变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你面对的世界也随之改变了!

  有的人说,永远是我的错吗?很多事明明不是我的错,比如今天在街上小偷把我的钱偷了,难道那也是我的错吗?其实,这里讲的问题是,别人是对还是错那是别人的事,你是对还是错才是你自己的事。你要把注意力首先放在自己身上上。街上那么多人,为什么就你遇到小偷呢?为什么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你碰到小偷呢?就跟鱼会招来猫一样,你身上有腥味把猫招来了,这是比喻。你有感召到在街上遇到小偷的因才有这个果。所以,这个错还在你。当然这样讲,并不是说小偷没问题,那是他的问题,是警察的问题。

有的人说,我长得很丑,这应该是父母的错吧。佛法说,那么多好看的父母,你为什么偏到丑的父母那里投胎呢?那怪谁呀,所以还是你自己的问题。你要明白,基本上找不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错,你能找出一件事不是你的错,你可以来找我,我可以给你钱,我相信不可能。

  以佛法的三世因果来观察,我们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不能怨天也不能尤人。这种思维方式,是修行人应当具备的。要用这种思维方式去观察自己,观察自己的生活,改善自己。只有从这里下手,才能体验到佛法的真理在自己身上的显现。你一点点地做,渐渐地你会发现,遇到的人变了,遇到的事也变了,你命运的路线也就改变了。其实,这是佛法最重要的真理——唯识无境。没有一个什么客观存在的境,都是你心识的变现。如果你能体证到这一点的话,你就不得了了,你的修行可以说有了立足之地,就可以稳步向前了。

  《华严经》里有一品,叫《净行品》,《净行品》里教我们遇到任何情境都“当愿众生”,愿所有的众生都如何如何好。遇到任何境都发愿,一共有一百四十多个愿。实际上生活中的情境远远不止这一百四十多个,而是无量无边。这品经教导我们面对无量无边的境,都能由这个境生起一个愿,愿众生怎么样。如果你在生活中用这品经指导修行,“当愿众生……当愿众生……”,慢慢你会发现,你的心开始主导境了,而境不能主导你的心,是你的心主导了境。境也许是某个人打了你一嘴巴,你心里说,愿众生不再受别人的欺侮,得到的是一个善愿;境可能是生病,胃痛,非常痛,你的心说,愿所有的众生不再受胃痛之苦。你看,一个胃痛的境,被你变成了一个善愿;你遇到的境可能是,你的钱被小偷偷走了,于是你发愿,愿所有的众生都能够改恶从善,放弃不善业。当你这样去观照你的生活,就会体验到,心可以主导境。境究竟是什么?取决于你的心。你要能真正体验到你主导外境的力量,心的力量,那你就得自在了!

  在《金刚经》里释迦牟尼佛讲,他过去世做忍辱仙人的时候,被歌利王节节肢解但他全无嗔心,他达到了无诤三昧,真正做到了忍辱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圆满,忍辱的圆满就是如如不动,心境如如。这种境界很崇高,这么崇高的境界,也可以从前面我说的——永远是自己错——从这里下手去修。因为我们每天在生活中,在家人不用说,即使出家人在寺院里面仍然有是非,仍然可能跟同寮的人有矛盾,仍然每天去分别眼前的各种境界,如果从这里开始修行,你就能够契入超越二元对立的无诤三昧。这才是我们修行的方向。

  总是落在辩论中,落在非要搞清对错,非要闹个究竟明白——落在这里面,你就落在世间法里面。落在世间法里面,就没完没了,就苦海无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佛学与科学
后一篇:最高的学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