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会说,气血亏虚吃点补气血的不就好了吗?如果事情就这么简单的话,那就不应该有气血亏虚的人了,因为我们这个时代首先是食品补品泛滥的时代。生活中中药的补品,西药的补品,各种营养补充剂都太多太多了,这在以前的时代是不可以想象的。吃了这么多东西却还有气血亏虚的现象,说明问题不是出在这,那到底问题出在哪呢?
首先要搞清楚,人的气血是怎样样被消耗的?
1,现代人普遍用脑过度。我们起心动念,谋虑也好,忧思也好,生气也好,烦恼也好,都在消耗气血。
2、营养过剩也会偷走我们的气血。摄入超过人体所需的营养,人体就要把这些营养垃圾清除掉。好比拿进来一样东西要费力气,搬走一样东西也同样要费力气。在临床上,如果病人的脉象是气血亏虚,精神却很亢盛,我们称之为逆症,这样的病是不好治的,如果是感觉精神不好,想睡觉,这样的病为顺,好治。古中医补气血首先不是去下补药,是调平衡,理循环,阴阳平衡了,循环通畅了气血自己就会生长。
3、另一个消耗我们气血的原因就是快节奏的生活。现在什么都快,人们说话语速越来越快,交通工具也越来越快,电影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快就要剧烈地消耗能量。
4、追求刺激也是消耗气血的。什么叫刺激?就是瞬间点燃能量,让自己兴奋起来。比方说,喜欢吃麻辣、打麻将、打游戏、炒股票,饮料喝冰的,这些做法都是日常寻求刺激的行为,极大地透支人体库存的元气。
5、熬夜也是消耗气血的主因。晚上主阴,白天主阳。血就是阴,晚上是养血的时候,你不睡,怎么可能不气血亏损呢?晚上很疲倦的时候洗澡也很耗气血。
那到底怎么补气血呢?
减少思虑,清淡适量的饮食,适度的运动,规律的作息就好,此四条就是最好的方法,不用去花冤枉钱。可现在的人不喜欢听这些话,比方说又出了什么新药,又有什么新的养生方法,这也是世道人心机巧太过所致。 这个问题古来有之,当年乾隆皇帝请一个百岁老寿星来请教长寿之道,老寿星说的也是上述这四条。乾隆不悦,说这些三岁小孩都知道。老寿星的回答是,八十岁老翁也不一定做得到。
在全国各地走一走,发现越是大城市,气血亏虚的人越多;往往是在小城市,农村、偏远山区等相对闭塞的地方,反而是气血功能好的、身体健康的人多。越是所谓发达的地方,人的心越复杂,活得越累。城里的小孩,零食很多,比大人还能吃麻辣,冰饮料冰西瓜家里常备着,还没上小学就进行各种教育和培训,去调动心智,所以现在气血亏虚的小孩也特别多。
人一到中年,病就多了起来,其中又以肝病、心血管病、肿瘤为常见。此类疾病可以统称为富贵病。预防和辅助解决方案很简单:多运动、七分饱、全素食。很多朋友听到这样的建议,一开始会抵触。因为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是,要想健康,就要给身体补充各种营养,需要进食各种补品。本来身体就不好,好不容易补充点营养,怎么能吃素呢?
其实,中医有一句老话叫“穰年多疾”,意思是丰收之年病就反而多!有些很多人接受了我的建议,践行少食多动的原则,类似心血管病、肝病便有很大的好转,甚至不药而愈。中国几千年的经验和智慧,亦是提倡三分饥、三分寒才能健康。
修行人一般寿命长,他们是通过食肉进补得来的吗?恰恰相反,他们是通过素食、节食,甚至辟谷来实现的,他们对饮食的节制远远超过世俗之人。《伤寒杂病论》里有一句话叫“损谷则愈”,意思是说很多病通过减少吃东西的方式就会好。而现代人饮食肥甘厚腻,早餐鸡蛋、牛奶、面包,正餐顿顿鸡鸭鱼肉。再去谈进补,祸莫大焉。
正确的观念应该是,与其关注要不要进补,不如关注自身的能量是否处于平衡状态。我们摄入的能量是不是太多?有没有被合理地消耗掉?我们怎么判断身体是否处于能量富集的状态呢?具有以下这些现象其中一条,就说明身体可能已经处于能量富集的状态了:
——脸上看上去粗糙不干净,或长横肉;
——经常有心烦的状况;
——头发和面部易出油;
——磨牙、打鼾、说梦话、鼻息粗重;
——想喝水喝了却又不解渴;或者有口渴但又喝不下多少水;
——
大便黏腻,胃腹部胀满;
——经常感觉午后乏力,不休息一会下午就很难受。
如果具备以上其中一条,那么建议减少饮食摄入,饮食尽量清淡、素食。至于药物,就算没有副作用,也是相对消极的方法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