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的忏悔是有方法的,也唯有讲究方法,依靠着正确的方法来忏悔,才能达成预定的目标。
忏悔除了有改过向善的意义之外,还具有灭罪的功用。但要从忏悔中达到灭罪的目的,依律宗的说法,必须先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这个罪必须用什么方法才可以灭除,这在戒律里都有规定的。所以,要如法的忏悔,罪业才有可能灭除,否则,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中国古代的祖师,依照佛经所述,将佛法的忏悔法分为三种: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
一、作法忏。就是依靠着一定的方法,来披露自己所造的恶业,藉着方法的运作达到忏悔灭罪的目的。譬如:出家人如果犯了戒,就必须在僧中发陈说自己所犯的戒,然后,经过一定程序的羯摩,也就是忏悔仪式之后,所犯的戒罪,便可以消除,犯戒者的内心也就重获清净与自由,不会再为犯戒而懊恼。
二、取相忏。就是在佛菩萨像前,披露陈述自己过去所造的恶业,然后不计困劳的礼拜佛菩萨,及至见到瑞相。见瑞相之后,身心就会清净舒适,不再有懊恼、不再有罪恶感;于是,过去所造的恶业,便消除了。《梵网经》菩萨戒说:若有犯十戒者,应教忏悔。在佛菩萨形像前,日夜六时,礼拜三世千佛,若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得见好相。好相者,佛来摩顶、见光、见华,种种异相,便得灭罪;若无好相,虽忏无益。
三、无生忏。就是观察恶业或罪业的由来,了知业性本空,只是凡夫的虚妄执著而已。追究恶业的由来,求之了不可得,无有生处。恶业既然是无生,也就没有恶业的存在,那又何用忏悔呢?因此,经由无生之理的体会,而自然达到忏悔的目的。这就是无生忏。
这三种忏法各有它所依的原理和它所要对治的对象。例如:作法忏是依戒而设立的忏法,它所要忏悔的是遮罪;取相忏是依定而设立的忏法,它所能忏除的,通于各种恶业;无生忏是依慧而设立的忏法,它要忏除的是最重要的性罪和罪根。
忏悔,是针对过错而设的,一个人没有过错,根本就用不着忏悔。有了过错,也才有恶业;造了恶业,会令人感受到难过与痛苦的。这难过与痛苦,更是会从现在存于内心甚至延续到未来——今生来世。为了要消除现在和未来的痛苦,所以,才有了忏悔的必要。
作法忏只能忏除遮罪,取相忏则能忏除遮性双罪,而无生忏除了能忏除遮性诸罪之外,连最重要的五逆罪:杀父、害母、杀害阿罗汉、破和合僧团、恶意出佛身血也都可以忏除。譬如:佛世有位“阿阇世王”,因为听信提婆达多的教唆,将父王杀害,夺取王位,然后,自立为王。不久,果报现前,身上长疮,痛苦异常,虽有后悔之心,无奈恶业已成,自认为无法挽救了,必是地狱中人。但后来见了佛陀,在佛陀睿智分析之下,令他觉悟到:被杀者、杀者本身都不可得,那里有罪业呢?于是,本来必堕五无间地狱受报的五逆罪,就在无生理观之下,重报轻受的过去了。
佛法除了作法忏、取相忏、无生忏之外,我们所熟知的忏法,还有事忏和理忏。
事忏就是依靠着有关事相来达成忏悔的。比方:诵戒、诵经、礼佛、念佛、持咒、观想……等等,都可以说是事忏。作法忏、取相忏,都属于事忏。
理忏就是由对道理的了解来达成忏悔的。了解到业性本空,罪业是虚妄的,无作者、无受者,如此,无形中,内心的罪恶感便会消失,达到忏悔的目的。无生忏也便是理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