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自己从亿万富豪捐成平民

分类: 贤圣大德 |
在中国内地,尤其教育领域,香港企业家田家炳是一个熟悉的名字。这不是因为他有显赫的财富或商业成就,而是因为他对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
田家炳始终认为,兴国之道在于人才,而人才培育始于教育。他的财富
田家炳说,要办好教育,必须首先培训教育英才的教师,因而他把师范教育作为支持教育的重点,他大规模捐建各省市区师范大学,设立田家炳教育书院和田家炳中学。至今,几乎每所师范大学,他都兴建了一所教育书院。几十年捐助教育事业,让田家炳被誉为是“中国百校之父”。为了教育事业,他“卖屋助学”“贷款捐校”,书写中国教育史上的慈善奇迹。1997亚洲金融风暴后,田家炳的企业和田家炳基金会的收入受到影响,以至于出现捐款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为让捐款计划顺利实施,83岁高龄的田家炳,竟然将自己居住了38年、金融风暴前价值过亿的别墅,以5600万港元的价格低价卖掉,然后把全部的款项投向了内地的几十所学校。而自己带着太太,租用了公寓楼里作一个面积很小的房子作为新家,打开窗户可以看到自己过去所住的别墅。后来被问到有没有心疼过,田家炳说:“那时经济比较糟糕,但我已答应要给一些机构捐款,人家做了计划,所以我就决定卖掉房屋。一方面,觉得自己住那么大房子也是浪费,另外卖掉的钱,可以资助20多所中学,觉得这样更有价值和意义。看到一幢幢教学大楼捡起来了,听到万千学子朗朗悦耳的读书声,不但经济效益更大,而且精神上的安慰也好得多!”
2003年,为了帮助香港理工大学和城市大学从政府争取到更多配套资金,在捐出自己承诺的款项后,又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现金的情况下,还贷款600多万港币捐献给了很多大学,这也成为香港公益事业中绝无仅有的美谈。2005年,为提前清付落实的项目捐款并扩大捐资,田家炳还将13万平方米、高24层的田氏广场售出,获得款项近3亿港币,将其全数捐献给了数十所大学、中学。
一笔就是几百万、几千万向外捐的田家炳,在香港,过着堪称清贫的生活。他没有自己的私家车,乘坐地铁,走路上下班。他没有高档的生活享受,一双鞋穿了十年,袜子补了又补,他的日常生活开销还不如普通的香港市民。他不搞排场,也不喜欢应酬。他知道内地有一些风俗习惯,因此每次捐款前,都会打招呼,一切从简。哪个地方如果大鱼大肉的招待他,哪个地方就会失去他的捐款。
田家炳常说,“每个人都做一点小好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好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好。每一个人都做一点小坏事,最后就会变成一件大坏事。这个社会就会变坏。”除了大善,他也从小做起。出门住酒店,他都要自带肥皂,因为怕“用了酒店的肥皂,用不完很浪费”。外出吃饭,他只要一杯清水,不喝饮料。对自己要求严格的田家炳,对下一代也严加教导。谈到下一代的问题,他就会强调:留财富予子孙不如积德予后代。他的五子四女,一律先进中文学校学习,接受正统中文教育,之后才送到美加去读大学,以适应今天世界形势的需要。
今天,田家炳基金会依然在以教育为主,推进着慈善事业的发展。田家炳的长子田庆先担任着基金会的董事局主席,但基金会已完全是一个社会的公益机构,其决策和管理权都已交给从香港9所大学请来的专业人士负责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