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造妄语业之现象

分类: 佛法世界 |
在商界,不法商人不择手段地吹嘘夸大商品功能,譬如一种很普通的食品,却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被吹嘘成具有益寿延年、包治百病、开发智力等无所不能的功效,让千家万户上当受骗,撑圆了奸商的腰包!本来令人智识昏昧的酒,在酒类广告画面上展示为有益健康、清净、高雅的形象,刊登和播放这些广告的报刊、杂志、电视、网站等,为了赚取广告费,扮演帮凶的角色。
没有职业道德的某些记者编辑或自媒体,收受贿赂之后,写出不符事实的所谓有偿新闻,为人树碑立传。由此,很多骗子摇身一变,成为社会名流、成功人士,再借这个吹响了的名声,大肆行骗。
也有医院,在不具备真实医疗水平、设备条件等情况下,拼命在各种媒体上作广告,声称医疗条件如何先进、专家的医术如何高超,治愈率吹成几乎是百分之百,招来病人后,又以低劣的医疗技术敷衍了事,患者在付出成千上万元的巨额医疗费、几乎倾家荡产之后,病情却毫无起色,这时院方又以种种借口推托责任,将病人一脚踢开。
文艺界的谎言更是铺天盖地,所谓的纪实文学、电影、电视剧,完全不顾历史事实,颠倒黑白,任意篡改。
学术界本来以探求真理、严谨求实而自居,但是今天弄虚作假的现象也触目惊心,譬如为了评上职称,为了使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随意编造实验数据。或者,在收受不法商人或单位的钱财之后,在未经严格考核的情况下,就开出虚假的鉴定报告。这些完全违背了一位科学工作者基本的求实、诚信的职业道德。
在职业场上,为了求职升职,花钱买假文凭、假学历,编造虚假的工作简历、技术特长、工作业绩造假等。
某些娱乐电视节目中,主持人极尽巧舌之能事,一出口就是妄语、绮语、不堪入耳的下流语,人们却听得津津有味,神昏颠倒,把这位不惭无愧之人奉为偶像来崇拜效仿。
某些旅游景点,为了招揽游客,把穷山僻壤描绘成文化胜地、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大作宣传,引人来上当。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这个时代的妄语相很严重,妄语似乎是家常便饭,为人们经常运用,并不以为是一种罪恶。三十六行,行行都有妄语相,原来人们引以为耻的恶业相,现在是铺天盖地的普遍现象。现在信息社会,电视台、报刊、网络上登载的一些广告,受众数以亿计,业的相非常巨大;加行的方式,不是某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去说,而是幕后操纵者以媒体作为传播途径,以文字来陈述,以种种的画面形象来显示,以各种的手法、各种声光去渲染,这都是加行广大的方式;它的次数不是一次,而是在电台电视等媒体上密集播放、狂轰滥炸。
这样前所未有的妄语相,根源在哪里呢?就在人们没有因果正见,不以妄语为罪业,所以一激发起来,人人趋向造恶。只有树立了因果正见,这铺天盖地的谎言,无休止的相互欺骗才能消失。
妄语的意乐中有一个变想,譬如见想变为不见想,某些广告策略就在此处。譬如说一种商品本来很普通,就把这种普通相变为特殊之相;功能一般,就把它烘托成功能巨大;本是丑陋的,装饰为美妙,这就是变想。商人为了获取利润,在贪心推动下就要想方设法让人上当,他一定要变想。不变想,就是如实说,他认为这样不能吸引更多消费者来购买商品。他的想法是:如果形象作得很美、很大,渲染得很好,就能吸引顾客的注意力,人们在符号的世界里遍计执著习气很重,一看到符号,不问本质,就对商品形成美好印象而产生购买欲,因此诳骗顾客的方式就是变想。想本来是心的相,反映在外在画面、文字、声音等的相上,它的相必然是要变,才能起到欺惑性的效果。图案、色彩、语言、背景音乐,把一个个符号精心营造、组合,这样烘托出一个总的假相,表现出商品的价值和意义,使人们误解,这是变想的含义。
等起就是覆藏真实情况而乐意说一种虚假的相,过去因为外器不发达,妄语的受众人数也很少,今天妄语业的模式虽然没有变,但由于传播工具发达,一次受众数以千万计,数以亿计,因此妄语的业果极度放大。
个人有个人的妄语相,社会有惊人的群体妄语相,妄语业的泛滥,将会把人类推向何种结果呢?
《大智度论》上说,妄语有十种罪:
最后两条是讲后世的异熟果和领受等流果,以妄语业命终会堕入地狱,从地狱中脱生为人,也常常被别人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