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院士支持参与白鱀豚声学研究的一段轶事

标签:
杨叔子院士白鱀豚声学研究华科大 |
分类: 我的博文 |
2022年11月4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机械工程专家、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先生驾鹤西去,享年89岁。杨先生一辈子躬耕学术,为我国机械工程发展作出突出贡献;他文理兼通;一辈子爱国担当,为国育才,是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倡导者。而笔者作为多年关注长江豚类保护的志愿者,脑海里第一时间想起的却是杨叔子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热情支持并参与“水中国宝”白鱀豚声学研究的一段轶事。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杨叔子(1933—2022)
资料来源:华科男公众号
1980年1月12日,世界第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定居江城武汉,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对科学界特别是对动物声学研究来说更是如获至宝!最初的声学研究主要由北京中科院声学研究所承担,但“淇淇”在武汉,北京没有研究基地,于是声学所和水生所制订了协作研究项目规划呈报给中科院,可惜这个协作研究规划没有落实和实现。但白鱀豚声学研究工作不能停止,面对科研困境,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组首任组长陈佩薰带着刚进入研究团队并重点培养的王丁主动到华中工学院(后为华中理工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登门找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院长的杨叔子教授,介绍了白鱀豚保护研究工作情况并说明来意,希望能开展合作研究。让陈佩薰和王丁意想不到的是,杨叔子院长竟非常通快地一口答应下来!
《人民画报》1980年第7期发表的淇淇第一张彩照
摄影:杨秀云
陈佩薰教授在其自传《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开启我国动物声学研究之门”一节中写到:
杨院长是一位和蔼可亲、幽默风趣、学工却写诗作文、对新生事物极度敏感的学者,听完我们的介绍后极感兴趣地说:“过去我们研究对象都是没生命的,我很愿意在活的动物身上做研究,何况是我们的国宝白鱀豚。”1986年在他的支持下,很快落实了以杨叔子院士领头的王治藩、卢文祥、谌刚的班子,把白鱀豚的听觉与声行为研究开展起来,合作研究很融洽。
陈佩薰自传《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
海洋出版社2007
在杨叔子院士的热情支持并参与下,中科院水生所与华中理工大学专家在白鱀豚听觉与声行为课题方面合作研究了3年,先后在《水生生物学报》、《华中工学院学报》、《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合写发表了3篇论文。其研究成果所写论文还于1986年10月在国际生物保护学术会议上进行宣读,获得与会代表好评。
“白鱀豚的发声及其与环境适应的初步研究”
王丁
《水生生物学报》 1989年第3期
“白鳍豚声行为及听觉灵敏度的初步研究”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9年第7期
“白鳍豚听觉灵敏度的研究”
王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88年第8期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杨叔子院士是我国机械工程专业的翘楚,与动物声学并不相干;他担任院长的华中理工大学和中科院水生所也没有隶属关系,但他以宽阔的胸襟情怀和科学精神,以对珍稀野生动物的热爱,不仅一锤定音热情支持水生所进行白鱀豚声学合作研究,并且亲自领衔,组织精兵强将参与合作研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白鱀豚研究保护非常困难的起步阶段,助推中科院水生所课题组开启了“动物声学研究之门”。具体承担主要研究任务的王丁、王克雄也得益于杨叔子院士的大力支持参与,迈出了他们在豚类动物声学研究方向上非常关键的第一步,如今都成为长江豚类保护学科的领军人和带头人。
谨以此文,缅怀又一颗陨落的共和国科学巨星!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保护长江江豚和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