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生前的一个遗憾:未能拍到白鱀豚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雅克·贝汉海洋纪录片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享誉世界的法国自然生态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于4月21日逝世,享年80岁。
雅克·贝汉曾是欧洲著名演员,27届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帝。但我和更多国人一样,熟悉并喜爱雅克·贝汉的是他作为自然纪录片导演执导的《迁徙的鸟》、《海洋》等生态纪录片。当年的DVD时代,雅克·贝汉这几部代表作,是国人最早接触到的生态纪录片,每一部,在豆瓣上都拥有超高评分。

雅克·贝汉在中国影迷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而我最情有独钟的则是这位纪录片大师风靡全球并于2011年8月登陆中国大银幕的《海洋》。
《海洋》海报

雅克·贝汉专程来到中国推介《海洋》
《海洋》凝结着雅克·贝汉对技术、时间、细节的执着,从筹备、开拍到最后剪辑制作,整整耗时7年,耗资5000万欧元(约合5亿人民币),制作团队包括科学家、潜水员、摄影师等有400多人,分成12个摄制组,动用了70艘船和全世界最先进的拍摄技术和仪器,在全世界50个拍摄点进行蹲点拍摄,是电影史上耗时最长、投资最大的纪录片。《海洋》记录下了超过100种的神秘生物,让观众最全面最具体最细致地了解宽阔神秘的海洋。
但您知道吗,投入如此之大的《海洋》却给雅克·贝汉留下一个终身遗憾——“错过最后一只白鱀豚”!
在当年8月8日北京的《海洋》首映式上,雅克·贝汉动情地说:“这次我们想将长江里的白鱀豚纳入镜头,但可惜的是,已经根本觅不到它们的身影,这是人类应该反思的时候了!如果地球有一天,只剩下我们自己。还有比这个更悲哀的事情吗?”
在接受媒体邮件专访回答“为什么没考虑来中国取景”的问题时,雅克·贝汉回答说:“当然考虑过。我们最初很想来中国长江拍摄白鱀豚,还和一些中国科学家接触过,但后来听说长江里已经没有白鱀豚了,我们很遗憾。”
雅克·贝汉在不同场合又说:“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拍摄的机会总是弥足珍贵的,有些难得一见的镜头真的是转瞬即逝。我们只有做好万全的准备,才不会因为错过了什么而后悔。遗憾的是,我们只拍到了100多种生物,如果能再多拍点就好了。”


在《海洋》中,我们看到了用3D技术制作的这个海洋灭绝生物博物馆。雅克?贝汉特意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在白鱀豚模型前两次“出镜”。
谈及《海洋》的主题,雅克·贝汉动情地说:“毫无疑问,这部电影里的主角是那些海洋生物,鲨鱼和鲸类是影片的主角,而海洋则是整部影片的背景——它们是这部电影的明星”。






《海洋》中多姿多彩的鲸鱼海豚,它们都是白鱀豚的亲属
《海洋》解说词摘录:
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大海里就有很多居民,它们在大海里遨游,这些野生动物们成群而居,当时的大海还是无人涉足过的领地,大海的生物们共同分享着这个家园。
我有很多一定要说的话,就是关于那些灭绝的永远消失了的动物们,那些再也不会回到地球上的不可替代的动物们,那些花了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的时间完成进化的动物们,在被人类发现之后,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里就消失了。我们到底毁灭了多少的动物?还有多少的动物正在濒临灭绝的边缘?我们怎能再不关注生物们的灭绝问题?没有比现在更需要树立保护野生动物意识的时候了。
面临危机的生物们的叫声,从来不会被人们所听见。
正是因为人类的漠不关心,才造成了物种的灭绝。现在我们有义务保护这些生命……
如果我们只能在水族馆或笼子里才能接触海洋世界,那是多么的单调,多么的凄凉;地球孕育生命,应该被分享。
在大海的故事里,任何一种小小的生命都不可或缺。难道就不能为了保护大海而携起手来吗?
总有一天,人类和动物们和谐共存,将不再是个美好的梦。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保护长江江豚和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