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淇淇白鱀豚武汉封城忌日泰山石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武汉“封城”前10天记事:东湖畔立“淇石”缅怀淇淇
——写在淇淇第18个忌日
永远的淇淇
(19800112—20020714)
摄影:王小强
今天7月14日,是“水中国宝”白鱀豚首位人间天使淇淇的第18个忌日。淇淇的粉丝们每年都记着这一天。
其实对淇淇来说,2020年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日子:1月12日。这一天是淇淇“下凡”40周年的纪念日。
1980年1月12日,被渔民意外捕获的淇淇从城陵矶被接到武汉中科院水生所,开创了人类成功饲养白鱀豚的历史。在淇淇的粉丝们眼中,淇淇就是“白鱀豚天使”,1月12日就是淇淇“下凡”的生日。每年的这一天,中科院水生所的科研人员都要以举办学术活动的方式给淇淇过生日(本博客对淇淇的传奇生平有非常详实的记录,有兴趣的网友可查阅)。2002年7月14日,淇淇因年老体衰离世。
令人欣慰的是,就在2020年1月12日这一天,一座用泰山石制作的“淇石”矗立在武汉东湖畔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院内。
“淇石”的材质选用著名的泰山石,高2.3米。灰白交错的花纹,与白鱀豚灰白色皮肤非常吻合,显示出策划、设计人员的用心。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淇石”二字由德高望重的我国第一代白鱀豚研究学科带头人、已93岁高龄的陈佩薰老师亲笔题写。


“淇石”背面镌刻着“淇淇”碑文:“1980年1月,被误捕于城陵矶,重伤。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救治半年,康复。饲养于此近23年。2002年7月,自然终老。淇淇是遗落人间的白鱀豚大使,为白鱀豚研究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代白鱀豚人的2位代表刘仁俊老师(左)和林克杰老师(右)为“淇石”揭幕。











世界许多国家都为值得纪念的动物建立纪念碑,不仅构成了所在国家历史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为理解一个国家的重要元素。而“淇石”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为值得纪念的动物建立的纪念碑。
这里我特别想强调一点:“淇石”所在的位置,对面就是当年淇淇居住了12年之久的老饲养池,淇淇也是在这里和“珍珍”一起度过了最愉快的2年半时光。


为淇淇立“淇石”是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和中科院水生所豚类保护学科组主办的“缅怀淇淇,保护江豚”纪念活动的“重头戏”。在为“淇石”揭幕前,主办方先在白鱀豚馆会议室举行了纪念淇淇“下凡”40周年追思会。
第一代白鱀豚人刘仁俊老师追忆起淇淇的一生如数家珍,神情凝重。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理事长王丁老师在追思会上说:“淇淇是一个信使,通过它来告诉我们长江出现了什么问题。在淇淇的启示下,我们长期关注长江江豚的保护,也为长江江豚的保护奠定了基础。长江江豚一定不会像淇淇那样,离开我们。”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先锋老师动情回忆与淇淇的缘分,他说:“淇淇的离去,并不意味着白鳍豚保护工作的终结。在长江大保护的今天,淇淇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永存。”

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王克雄老师深情追思与淇淇相伴的日日夜夜。



记得23年前,为了解“水中国宝”白鱀豚保护现状,我和三位同事第一次专程到武汉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看望世界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鱀豚淇淇,从此与淇淇、与白鱀豚、也与武汉结下不解之缘。可以说在南方所有城市中,武汉是我去过次数最多、停留时间最长、当地朋友最多、关系最紧密的城市。去年底,我荣幸地接到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秘书长王克雄老师的邀请,于1月12日再次专程到武汉,参加这次“缅怀淇淇,保护江豚”纪念淇淇“下凡”40周年活动,并在追思会上做了发言。

在武汉与水生所各位专家老师、武汉媒体同行和志愿者朋友相聚纪念淇淇“下凡”40周年活动,倍感亲切。
对我来说,本来这次纪念活动就很有“朝圣”的意义,而且自己也是时隔8年再次来江城“朝圣”,只是万万想不到,10天之后,武汉便因新冠疫情爆发而史无前例的“封城”!在这场突如其来、史无前例的重大疫情中,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经历了76天“封城”的生死考验,英雄的武汉人民付出巨大牺牲和代价,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的武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托淇淇在天之灵的保佑,所有参加武汉这次“缅怀淇淇,保护江豚”纪念活动的人没有一个人感染新冠病毒。
回想自己这次武汉“封城”前10天的“朝圣”之行,更让我终生难忘!特在淇淇第18个忌日写下这篇记事。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