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2、“淇淇”的后事:以标本的形式永生

(2019-09-28 09:37:19)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42 

  

 “淇 淇”传 奇

九、“淇淇”最后的生命传奇 

“淇淇”的后事:以标本的形式永生

 

 “淇淇”的死亡原因已经认定。人们又在关注“淇淇”的后事。

 事实上,在中科院水生所,围绕如何安排“淇淇”的后事,专家们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淇淇”为科研事业贡献那么大,它是大家的伙伴、朋友,不是一般动物,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应该让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我们对“淇淇”虽然感情深厚,但从理智的角度讲,应该把的内脏取出来进行科学研究。专家们在理智与感情之间找到平衡,最后确定把“淇淇”的内脏取出来,用超低温方式保存,大的器官放在福尔马林里保存,将它的皮制作成标本。

《长江日报》2002716日刊登报道“最后一次为科研‘献身’ ‘淇淇’遗体昨解”:

 昨日下午,在白鳍豚馆内标本室,记者最后一次看到了“淇淇”的身影。在3位解剖专家紧张细致的忙碌下,“淇淇”内部器官基本已被分离保存。

中科院水生所淡水鱼类博物馆原馆长陈炜介绍,考虑到整体保存难以发挥科研效用,对“淇淇”采取了分体保存的方法。在处理遗体时,采取剥制法,将肌肉与内脏分离,吸干油脂之后,再涂抹、渗入明矾、樟脑、砒霜等。

 据他介绍,“淇淇”的外皮三天基本上可制成标本,半个月之后可恢复原状,形成完整的标本。但考虑到梅雨季节的影响,估计要观察一年,标本才能最终定型。


142、“淇淇”的后事:以标本的形式永生

                       留念:7月16日,“淇淇”被制成标本

                 资料来源:《新闻周刊》2002年第2期

                                             胡伟鸣摄影报道“白鱀豚淇淇的单身一生”

 

 《武汉晚报》的记者在同一天的报道中看到了专家们为“淇淇”解剖和制作标本另外的细节:

 昨日上午,在白鳍豚馆一个临时搭建的工作台上,淇淇正静静地被解剖着。主持制作的高工陈炜面色凝重。这位60岁的老人先后做过10头白鳍豚标本,经验丰富,但这一次,他感到心情分外沉重,“淇淇身上凝聚了太多的爱,我不能让它留下一点瑕疵。”

几位助手默默搓着麻丝球。陈炜说,这些麻丝球是标本的填充物,麻丝不吸水、弹性好。整个标本将使用好几十公斤麻丝,外加5-6公斤棉花。

陈炜说,标本制作好了可以永久保存,我们的目标是让淇淇永生。


   142、“淇淇”的后事:以标本的形式永生

                             中科院水生所淡水鱼类博物馆原馆长陈炜

                  正在为淇淇制作标本

                                                     资料来源:CCTV《东方时空》截图

 

  这应该是“淇淇”最好的归宿。

  著名环保人士汪永晨说:“淇淇”没有等到为它娶妻的那一天。它孤独地走了。留给我们的只是这些用药水泡着的器官,包括它再也坚挺不起来的生殖器。

 “淇淇”离世七年后,瑞士白鱀豚基金会委托中科院昆明动物所昆明动物博物馆制作了一具“淇淇”特型标本,并在200931621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世界第五届水资源国际会议的展厅里“亮相”,来自13个国际机构、组织以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万名各界人士目睹了中国失去的国宝白鱀豚的“真容”,悲情“淇淇”再次呼唤国际社会加强对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

 

142、“淇淇”的后事:以标本的形式永生


补记:

 “淇淇”离世17年后,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馆根据“淇淇”剥制标本,结合“淇淇”生前的视频、照片和文字资料等,运用3D扫描技术,构建了高仿真“淇淇”3D数据模型,通过3D打印,复原了“淇淇”标本。

 142、“淇淇”的后事:以标本的形式永生


3D打印复原的“淇淇”标本

摄影:张先锋

 142、“淇淇”的后事:以标本的形式永生


 2019112日,在“淇淇”的第39个“生日”之际,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馆设置了专门展区,永久展示“淇淇”生前的模样以此纪念“淇淇”伟大的一生,纪念功能性灭绝的白鱀豚以及与他们一样即将消失或者已经消失的物种


142、“淇淇”的后事:以标本的形式永生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