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40、科学界高度评价“淇淇”的特殊贡献

(2019-08-14 08:43:31)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40

   

 “淇 淇”传 奇

九、“淇淇”最后的生命传奇

     科学界高度评价“淇淇”的特殊贡献

 

 早在199510月,中科院资深院士、时任中科院水生所所长的刘建康先生在为《白鱀豚生物学及饲养与保护》一书所写的序中曾对“淇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蜚声海内外的明星白鱀豚“淇淇”已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安居近16年。许多科学家已经或正在为它贡献出他们的青春年华。“淇淇”也不负众望,为科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科学家们从“淇淇”和它的同伴身上研究了白鱀豚的饲养生物学、遗传学、生理生化学、行为生物学和声学。


                    140、科学界高度评价“淇淇”的特殊贡献

                       1986年3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主持的我国首次人工捕获白鱀豚

               获得成功在长江湖北观音洲江段捕获两头白鱀豚(联联和珍珍)。时任水生所

               所长刘建康站立者右1)和所党委书记桑毅修站立者右2中科院武汉分院

               陈宏溪院长站立者右3)高兴地观看被捕获的白鱀豚。 

                       资料提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1978年,中科院水生所承担白鱀豚科学研究任务时,当时基本上是一个空白。“淇淇”的到来,给了白鱀豚研究极大的支持。为了了解白鱀豚对环境的要求,水生所每天轮流为“淇淇”进行详细观察记录,包括水温、气温、气压、水质、水深、水量等,这些记录本现在装满了一间房。水生所白鱀豚研究室首任主任陈佩薰研究员在与《楚天都市报》记者对话时回忆说:

  1980年7月,我受国际捕鲸委员会邀请,参加第31届年会。当时我们自己买了一部摄象机,录了一个关于白鳍豚的短片带到年会上,片中着重介绍了“淇淇”,在会上连放了三遍,大家每看一遍都鼓掌。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活的白鳍豚。“淇淇”就是那时登上国际舞台的,在国际上一提“QIQI”,鲸类研究专家就知道是武汉的“淇淇”。1986年,在水生所召开了一个国际淡水豚科学研讨会,我们报告了7篇论文,“淇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当时在淡水豚类的研究中,虽然白鳍豚的研究起步最晚,但却被公认为是工作做得最好的,这其中“淇淇”的贡献功不可没。通过对“淇淇”的一系列的研究,在白鳍豚的养殖学、生理生化学、病理学、行为学、遗传学、声学等方面的研究,“淇淇”也可谓功莫大焉。可以说。没有它我们的很多研究都是空白。

  《中国环境报》曾将“我国淡水豚研究首次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对白鳍豚的人工饲养研究成果举世瞩目”评为中国“1986年十大环境新闻”。

《湖北日报》2002年7月18日报道“中科院负责人称水生所保护白鳍豚功不可没”: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陈宜瑜院士在接到“淇淇”去世的消息后,通过电话向水生所为白鳍豚“淇淇”人工饲养付出辛劳的全体同志们表示慰问。同时指出,“淇淇”在人工饲养下存活近23年,成为世界上饲养时间最长的淡水鲸类动物之一,这是了不起的成绩。

  他说,23年来,科研人员通过对“淇淇”的饲养和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科学资料,为保护白鳍豚这一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哺乳动物和其他珍稀动物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得我国的淡水鲸类研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占有了重要地位。


               140、科学界高度评价“淇淇”的特殊贡献 

                                                                     陈宜瑜院士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报 

 

     《应用声学》杂志特别刊登“‘淇淇’辞世”的讣告:“‘淇淇’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淡水豚,也是茫茫长江中,以至在全国,唯一能见得到的白鱀豚。‘淇淇’被捕22年,以它的顽强、乐观、开朗孤单地在小小的圆池中来回游荡了几乎全生,为向世界宣告它同类的存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40、科学界高度评价“淇淇”的特殊贡献


                《应用声学》杂志2002年第6期版面

 

 英国动物学家、作家、摄影家马克·卡沃尔廷在所著《鲸与海豚》彩色图鉴中介绍白鱀豚时特别加括号强调:“(自1980年起,唯一由人类豢养的雄淡水豚‘淇淇’是相关资讯的重要来源)”。这本“关于鲸豚类动物的颇具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工具书”介绍了全世界79种鲸豚类动物,但“有名有姓”的明星级动物个体仅此一例。

  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研究室的青年学者魏卓在《淇淇祭》一文中作了哲理性的思考:

  虽然有一段时间,它不再与我朝夕相处,消失在我的视野里。但是在这段时间里,几乎各种媒体如报刊、杂志、网络和广播电视没有不介绍它的。它和它所代表的生态和文化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共鸣。一个动物个体的逝去,一个被驱走的存在,能够如此唤起人们对环境的关切之情和对大自然的深深眷恋之情,绝非偶然,而是有一定道理的: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生俱来。

……

淇淇在崇尚环保的大气候里应运而生,并顺势成为改革开放的宠儿,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环保事业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缩影,成为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一面旗帜。

……

人类对白鱀豚知识的了解很多都是从淇淇身上获得的。它与人类零距离相处近23年,为人类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活的素材。谈20世纪中国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研究,淇淇的地位不算显赫,也是重要的吧。

……

在淇淇的遗产里,常常可以激活一系列话题,关于教育、关于野生动物、关于生态环境、关于长江保护等等。它牵动着人类社会至今仍棘手的难题。有趣的不仅是它那娥娜多姿和憨态可掬的身影,重要的是它作为有血有肉的生命,在承受饥饿、污染、干扰、流离失所压力时的反应,这些深深地吸引着我,似乎有某种亲情的感觉,使我感到了与它的某种相同——它是处在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环境保护的一个难得参照。

走近逝去的淇淇的世界里,我最不能回避的话题就是如何更好地、更有效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也许,这对于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效益的那些人会不屑一顾,但对于成千上万的在常态下生存的动物和人类而言,淇淇的存在,便是对无知、庸俗和物质欲的挑战。

         

    人民网2002716日在“‘淇淇’走后的思考:如何研究白鳍豚?”的报道中有这样一句话:“‘淇淇’走了,对科研无疑是重大损失,因为更多的生物、考古、仿生、医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尚待开发。”

 王克雄博士说,到目前为止,人类对白鱀豚的了解与研究非常粗浅和有限,如果白鱀豚现在就灭绝,它们很多特殊功能、身体结构、生存方式等等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启发或帮助的东西,人类就永远弄不清楚了。

 

 《武汉晚报》2002年7月16日在题为“白鳍豚‘淇淇’之死震动海内外,唁电电话纷至沓来”的报道中,突出引用了美国动物保护专家亨利更富哲理的一句话:

  我有幸成为看到“淇淇”的为数不多的几个外国人之一。它为我们联接起另一个世界,一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也许,没有谁能比白鱀豚妈妈陈佩薰教授在自传《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中对自己的宝贝“儿子”“淇淇”的评价更到位:

   淇淇是幸运的,它享受了人类特有的关心爱护,免除了像它的同伴那样在江中时刻被人追逐的厄运。

 淇淇是孤独的,与“女友”珍珍共度的美好时光仅仅两年多,珍珍撒手归去,没有给它留下后代,却把孤独寂寞永远地留给了它。

 淇淇是伟大的,如果没有它,我们对白鱀豚的研究可能还在黑暗中摸索。

  

     享誉世界的法国自然生态题材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在拍摄完“天地人”三部曲《迁徙的鸟》、《喜马拉雅》和《微观世界》之后,耗时5年,耗资5000万欧元(约合5亿人民币),组织起400多人的制作团队,分成12个摄制组,动用了70艘船和全世界最先进的拍摄技术和仪器,在全世界50个拍摄点进行蹲点拍摄,记录下了超过100种的海洋生物,拍摄了世界电影史上耗时最长、投资最大的纪录片《海洋》。


140、科学界高度评价“淇淇”的特殊贡献

140、科学界高度评价“淇淇”的特殊贡献

                         雅克?贝汉用3D技术在《海洋》中制作了一个海洋灭绝生物博物馆,

             并在显要位置上安放了一个白鱀豚的模型。雅克?贝汉特意带着自己的

             小儿子在白鱀豚模型前两次出镜。

     

     雅克?贝汉最初听说中国还有最后一只白鱀豚“淇淇”,曾有意来华拍摄“水中大熊猫”白鱀豚,希望用“淇淇”作为正在消失的物种的代表。但在准备的过程中,“淇淇”离开了这个世界,长江中也见不到白鱀豚,遗憾地错过了拍摄机会。为了弥补这个损失,雅克?贝汉3D技术在《海洋》中制作了一个海洋灭绝生物博物馆,并在显要位置上安放了一个白鱀豚的模型雅克?贝汉特意带着自己的小儿子在白鱀豚模型前两次出镜。


140、科学界高度评价“淇淇”的特殊贡献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