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123
中 篇
“淇 淇”传 奇
六、孤独并快乐着:“淇淇”生活写真集
“淇淇”两次入选小学教科书
世界级动物明星“淇淇”和白鱀豚的故事先后两次入选小学语文课本。在任何国家,谁能够入选中小学教科书,成为教育国家下一代的典范,都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语文》中,选入了一篇题为“最后的淇淇”的课文。

课文开头这样介绍了“淇淇”:
在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生活着世界上唯一一头人工饲养的白鳍豚。1980年1月,它在洞庭湖被渔民捕获时受了重伤,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治疗,放养在专门为它建立的水族馆里,人们给它取名“淇淇”。20多年来,淇淇一直过着独身的生活。1986年,曾捕获一头雌性白鳍豚,取名“珍珍”,和淇淇一起生活了两年多。眼看婚期将至,珍珍却患肺炎死了。现在,淇淇老之将至,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白鳍豚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语文》内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淇淇”是在武汉居住了二十多年的特殊“市民”。武汉市武昌区教育局教育教学研究所也将淇淇选入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材,只不过,这是在淇淇辞世后,《武汉晚报》记者戴红兵撰写的一篇情感真挚的回忆文章。这篇课文的标题是“孤寂并美丽着——回忆淇淇”:
看到淇淇“走了”的消息,我心一沉,失去亲人般的悲痛如潮水般涌了上来。
中科院水生所白鳍豚馆。空荡荡的池里只剩下一湾清水,第一次见淇淇的情景恍然就在昨天。2000年4月,可可西里环保志愿者杨欣来汉,我陪他一起来到水生所。虽说早就在报刊上见过白鳍豚的照片,站在池边,还是被它美丽的外貌所折服:流线形的身躯,银灰色的背部和长长的吻。让人感到特别的是,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在水中的活动竟然那样的轻盈灵巧。
听到人的说话声和脚步声,淇淇像个孩子似的欢快地围着池子畅游,尾部用力地拍打,四溅的水花仿佛是它在拍着手说:“欢迎,欢迎!”池边墙角的一个泡沫游泳圈引起了我的注意,一问才知道这竟是淇淇的玩具。怎么个玩法呢?工作人员把游泳圈往水池中一扔淇淇立刻就游了过去,追逐着嬉戏着。玩了大约10分钟,游泳圈捞了起来,工作人员说:“淇淇太贪玩了,玩过了头体力消耗太大。”
一个多小时就这样过去,当我们正欲离开白鳍豚馆时,一件让人震撼的事发生了:背后突然响起三声高亢而紧促的鸣叫,叫声在空荡荡的馆里显得格外的凄清,我们转过身来,只见淇淇浮在水面凝视着我们,神情是那样的忧郁和悲伤。刹那间,我感到淇淇不仅仅只是可供观赏的动物,它也有情感,也渴望交流,渴望与同类相依相伴。
孤独的淇淇,天天盼着有人来看它。一次,我趴下身子拍着巴掌,一会儿淇淇便游了过来,用力伸着它的吻贴近我的手。这时在此参观的一群孩子也都跪了下来,它挨个任孩子们抚摸。那天它显得很开心,一会儿灵巧地翻滚着身躯,露一露雪白的肚皮;一会儿游过来调皮地将水溅在孩子们身上。
现在美丽的淇淇走了,它用它孤寂的25年证实了白鳍豚人工饲养仍然可以存活这个科学的事实。它孤寂存活的25年,创下我国鲸类学研究从无到有以至目前处于世界先进行列这一奇迹。
孤寂而美丽的淇淇走了,留下那双挥之不去的忧郁眼神,让我久久不能遗忘。
它的离去,使我记起美国印第安酋长西雅图1854年说的一句话:“江河是我的兄弟,奉献我们以甘泉。江河承载我们的船只,抚育我们的儿女。”我想,如果地球上所有的动物都消失了,人类是否也会形影相吊而孤独憔悴?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读本(过渡实验本)《语文》
海南出版社2003年
“淇淇”两次入选小学课本,让“水中国宝”白鱀豚走进千千万万少年儿童的心灵,唤起他们热爱自然、保护野生动物和生态环境的意识。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