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海翁伯
海翁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5,021
  • 关注人气:31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5、洞庭湖有“白鳍听瑟”奇观吗?

(2017-07-05 20:08:24)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95 

 

 “淇淇”传奇

三、神奇的白鱀豚声纳系统

 

洞庭湖有“白鳍听瑟”奇观吗?

 

 在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湖南》一书中,有这样一个为什么:“为什么洞庭湖会有‘白鳍听瑟’奇观?”  

 在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常会出现一种奇观,当轮船上播放出悠扬动听的音乐时,船尾就会有条条白鳍尾随。随音乐欢快地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沉入水底,这就是世界上稀有的长江白鳍豚……它浑身洁白,眼鼻具已退化,靠头上的气孔呼吸,凭头顶生理声纳系统感声,在水底深处能准确地分辨一切。当轮船上播放音乐时,它就好奇地尾随,大概就是这种机能所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一奇观。古代就有湘夫人在湖上鼓瑟,美人鱼经常浮出水面,侧耳聆听的传说。之所以在洞庭湖与长江汇合处出现这种奇观,是因为洞庭湖为白鳍提供了一个天然的生养之地。

 

95、洞庭湖有“白鳍听瑟”奇观吗?

                                       

                               洞庭湖极限片


 洞庭湖真的存在“白鳍听瑟”奇观吗?如果大自然中的白鱀豚真的喜欢听人类之“瑟”,那就不仅是洞庭湖的奇观,而且是世界奇观!

 问题是,“白鳍听瑟”有科学依据吗?

 了解一点声学基本知识就知道,人的耳朵可以感觉频率在20-20000赫范围的声音,叫可闻声。频率超过20000赫的叫超声,低于20赫的叫次声。而音乐的音调一般在40-5000赫之间,女高音能发出1170赫的基音,钢琴的最高音键是1224赫,双簧管能发出最高达18000赫的音调。据科学测量,豚类听觉最灵敏的频率范围大都在超声范围,因为水中10000赫以下的噪声很高,所以超声回声定位尤为优越。前文记述1980年人工饲养“淇淇”以来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白鱀豚确实具有神奇的声纳系统和高超的回声定位能力。我国第一位动物声学博士王丁等专家对“淇淇”听觉灵敏度的实验研究表明,白鱀豚较为敏感的频率范围为16000-48000赫;在10000-64000赫范围内,白鱀豚对纯音信号均有良好的反应能力。但查阅国内专家学者对白鱀豚研究的所有科学文献,还从来没有对“淇淇”进行过音乐感觉实验的研究。在长达20多年的饲养过程中,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也从来没有发现“淇淇”对音乐有特殊的反应。也就是说,迄今没有任何科学研究可以证明,白鱀豚对音乐具有敏感的感知力。

有趣的是,该文中提到古代湘夫人湖上鼓瑟,美人鱼出水聆听的传说,以此来证明洞庭湖“白鳍听瑟”的奇观。这个传说便是著名的“湘灵鼓瑟”神话。相传古代尧帝的两个女儿,一个名叫娥皇,一个名叫女英,都嫁给舜帝做妃子。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不久也因悲伤而死于湘江之滨。她们死后成为湘水之神,故称为湘灵。湘灵常常在

夜弹琴鼓瑟,声调悲凄,感动旅客。屈原在《远游》篇中引用了这个神话:“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95、洞庭湖有“白鳍听瑟”奇观吗?

湖南岳阳楼景区湘灵鼓瑟雕塑

资料来源:环湖自行车论坛   摄影:不老松2

 

“湘灵鼓瑟”后来为历代诗人所吟咏,其中不乏“游鱼出听”的描写。如唐代庄若讷《湘灵鼓瑟》诗曰:“帝子鸣金瑟,馀声自抑扬。悲风丝上断,流水曲中长。出没游鱼听,逶迤彩凤翔。”唐代另一位诗人魏璀《湘灵鼓瑟》诗曰:“良马悲衔草,游鱼思绕萍。”“游鱼出听”的典故最早出自《荀子·劝学》:“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淮南子·说山训》:“瓠巴鼓瑟而淫鱼出听。”淫鱼即鲟鱼,古称鱏鱼。魏曹丕《善哉行》:“淫鱼乘波听,踊跃自浮沉。”《后汉书》则载:“伯牙鼓琴,淫鱼出听。”不管是瓠巴鼓瑟,还是伯牙鼓琴,都吸引来江里的鲟鱼。其实,“游鱼出听”的典故并没有科学依据,只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历代文人丰富的艺术想象,以“鱼听曲”来描写和比喻音乐的动人。

 

95、洞庭湖有“白鳍听瑟”奇观吗?

元青花上的伯牙鼓琴图

资料来源:柏博士的新浪博客

 

 么,有没有在洞庭湖亲眼见过“白鳍听瑟”奇观的记述或记载呢?

 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科学家在长江中下游开展了几十次大小规模的白鱀豚生态考察,查阅这些生态考察的所有报告,还没有发现一处观察到白鱀豚尾随正在播放音乐的轮船的记录。科学家观察到的情况却是,白鱀豚遇到船只都会马上逃避。长江航道中数量急剧增加、吨位越来越大的各类船舶带给白鱀豚的不是悠扬动听的音乐,而是严重威胁白鱀豚生命的螺旋桨和噪声。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被轮船螺旋桨击毙是白鱀豚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声行为实验的结果看来,这与白鱀豚声系统的特性确实有直接的关系。

 总之,所谓洞庭湖“白鳍听瑟”奇观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如果追根溯源,“白鳍听瑟”出自1989年由卢翱、翟禹钟合著的《岳阳名胜纵横谈》一书,原文是:“现在,在湖与长江联接处,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当过往轮船播放音乐时,会有条白鳍尾随其后倾听,时浮时沉久久不愿离去。”这本书里并没有“白鳍听瑟”奇观一说,尾随轮船倾听音乐的也只是一条“白鳍”。而到了《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里,已经变成了“条条白鳍尾随”的“白鳍听瑟”奇观。显然,所谓洞庭湖“白鳍听瑟”奇观其实是作者为了宣传地方旅游而演绎出来的一个新传说。这也许让人有点失望。不过,我们宁愿相信洞庭湖确实有过“白鳍听瑟”的奇观。就象前人给我们留下浪漫的“伯牙鼓琴,淫鱼出听”的神话传说一样,“白鳍听瑟”作为一个美妙的现代传说、作为一段绘声绘色的导游词,应该永远讲下去,传给我们的子孙万代!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