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93
中 篇
“淇 淇”传
奇
三、神奇的白鱀豚声纳系统
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上)
198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专家沈钧贤在《中国青年报》撰文介绍:
豚类动物靠声音来了解世界。在水池旁,我们用宽频带水声监听器听到了白鱀豚的歌声:或是吱吱嘎嘎声,或是清脆激越的的答声,或是纯音哨叫。它发出的这些声音都有十分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例如,纯音哨叫,一般用于个体之间联络,如悲痛求援、求性配偶等。而混杂的声音往往用于表达情感,例如,受惊同报,躲避敌害。脉冲式的答声排放主要用于回声定位,巡视环境,相当于现代舰船上的声纳。但豚类回声定位的能力和识别物体的精度,远远超过现代的声纳设备……据我们初步观察,白鱀豚的识别本领也很高,它不仅能准确无误地张嘴咬住奔逃的小鱼,而且能叼住直径只有一毫米的短草茎。它也从不碰壁,能在离池壁十几厘米远的地方就转向游开。
在声学专家听来,白鱀豚的叫声是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中科院水生所著名专家、中国第一位动物声学博士王丁等科学家对“淇淇”和白鱀豚声信号的功能以及与行为的关系进行了长期研究,他们用科学的语言来欣赏这“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
第一乐章:白鱀豚“的答声”与探测行为。
白鱀豚在观察环境、捕捉食物等作探测时便发出“的答声”。比如,饲养员在投鱼喂食时,“淇淇”会发出大量的“的答声”,它根据这些信号从被探测的鱼反射回来的回波来分析鱼的性质、所在位置、形状和大小。有趣的是,时间长了,“淇淇”对比较熟悉的鱼等物体发出
“的答声”的脉冲频率也比较少了,而对一些陌生的异物探测时脉冲数量明显增多。王丁博士发现,这个时候,“淇淇”的头会对准这个陌生的异物进行长时间的扫描,头部微微摇动,有时“淇淇”还要围着目标一圈圈绕游,但它的头始终对准目标,不断发出一串串长脉冲信号,显然它这是对面前这个陌生的东西进行仔细的探测和识别。随着与目标距离越来越近,“淇淇”发出的脉冲重复频率也越来越高,尔后渐渐下降,直到最后停止发射脉冲,这个时候,“淇淇”也已经从目标旁边游走了。“淇淇”用“的答声”探测身边事物的过程,科学家称之为“回声定位功能”,非常类似于人工声纳系统的工作过程,只不过比后者要先进得多。正因为白鱀豚拥有这一神奇的功能,才能够在浑浊的江水中自由自在地生存和繁衍生息。
白鱀豚呼唤声的波形图及频谱
资料引自:王丁等“白鱀豚的发声及其与环境适应的初步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1989年第3期
第二乐章:白鱀豚哨叫声与情感表达。
每当饲养员要喂食以前,“淇淇”肯定要沿着池壁快速游动,尾鳍使劲地上下摆动,搅起阵阵浪波,此时常常伴随发出一连串尖锐的哨叫声,人即使远离饲养池也会感到十分刺耳。“淇淇”有时在发出这种刺耳的哨叫声的同时,还可以看到它从鼻孔冒出一串串小气泡。当饲养员开始喂食后,“淇淇”的这种哨叫声随即消失。当“淇淇”进入成年表现出性行为的时候,也会伴随发出大量的这种刺耳的哨叫声,有时甚至在空气中发射。王丁博士认为,这种特定的哨叫声是“淇淇”精神亢奋、情绪激动和兴奋的表现,可能还有求偶的功能。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科研人员经常要把“淇淇”搬出水面,放在担架上进行体检。初来乍到的“淇淇”遇到这个从未遇到的情况时,身体会使劲摆动,尾鳍用力拍击担架,有时将头使劲左右摇晃,或者弓起背部,或者扭曲身体,使劲收缩肌肉,在这种显得极度不安的同时,也常常伴随发射大量的哨叫声。王丁博士从“淇淇”这种特定的哨叫声中感觉到一种恐惧的情绪,同时可能含有向同伴呼救或者向同伴报警的意义。这种特定的哨叫声随着出水体检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减少直至最后消失了。
白鱀豚吱吱声(或称哨叫声)波形及功率谱
资料引自:王丁等“白鱀豚的发声及其与环境适应的初步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1989年第3期
在“淇淇”性成熟后,在它十分兴奋的时刻,王丁博士记录到一种以前从来没有记录过的“吱吱声”,这是一种频率十分单薄,几乎是纯音的信号。有时“淇淇”沿池壁快速游动,尾鳍大幅度上下摆动,搅起大浪,这时在水下发出“吱吱”声,且持续时间较长,强度较大,即使人站在距水面2米以上的池子周围都感觉声音尖锐、刺耳;有时“淇淇”身体扭曲或直立,头伸出水面,左右用力摆动,猛烈拍击水面激起阵阵水花,同时发出短促的“吱吱”声;有时“淇淇”腹部贴墙,甚至可见阴茎伸出体外,同时在空气中发出短促的“吱吱”声。王丁在与同事合作撰写的“白鱀豚的发声及其与环境适应的初步研究”报告中不无兴奋地提到:
可以认为,这种信号是“淇淇”性兴奋的一种表现。但是,目前尚不清楚这种信号是否就是白鱀豚求偶的信号?雌豚是否拥有功能相类似的信号?当感受到这些信号后雌豚将作何反应?是否可以利用这种信号作为雌豚发情的一种刺激和诱导?这些都是人工繁殖研究中需要解决的课题。
王丁博士还记录到很少几次“淇淇”在夜深人静玩耍的时候发出的哨叫声,这个时候“淇淇”一般在缓慢游动,并常用身体去摩擦池子里的玩具。这样的哨叫声表达了“淇淇”悠闲自在的情绪。
总之,白鱀豚有着丰富的情感和精神活动,这种丰富的情感都通过“最美妙的音乐”表达给同伴。
白鱀豚哞叫声波形及频谱
资料引自:王丁等“白鱀豚的发声及其与环境适应的初步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1989年第3期
第三乐章:白鱀豚发声与适应环境。
白鱀豚在刚进入陌生的人工饲养池时,自然会感觉特别不习惯,精神非常恐惧,并进行“绝食”。王丁博士记录到,这个时候的白鱀豚不断发出“的答声”,通过增加发声次数对周围陌生环境不断进行探测。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鱀豚“的答声”次数也渐渐减少,十天左右就很少了,此时白鱀豚也开始进食,说明它对新环境已有一定适应了。但在对某些丢入池子的物体进行探测时,脉冲数明显增多,特别对一些不熟悉的异物如救生圈、皮球等,白鱀豚可较长时间将头对准该物体进行扫描,头部还要微微摇动,有时围着目标圈游,但额隆的轴线始终对准这个目标,不断发出一串串长脉冲序列,显然是在对该物体进行仔细的探测和识别。只要有探测行为,就必伴随着发出“的答声”。

白鱀豚的答声的波形图及频谱
资料引自:王丁等“白鱀豚的发声及其与环境适应的初步研究”
《水生生物学报》1989年第3期
陌生的白鱀豚之间刚碰到一起时,也会发出大量的“的答声”互相探测,而且都显得比较紧张,并绝对不会进入对方的活动区。过了几天之后,“的答声”变少了,白鱀豚也平静下来,双方互相接近,然后在一起活动,成了亲密的好朋友。
王丁博士将“的答声”的发生和发生次数作为白鱀豚对环境适应程度的一个指标。发声较多,说明白鱀豚对环境感到陌生甚至恐惧;发声较少或保持沉默,说明白鱀豚对环境已熟悉或者已相当熟悉。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