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 额隆:白鱀豚的“生物透声窗”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92
中

海豚头部与声发射和声接收有关的器官剖面示意图
白鱀豚额隆从解剖上看形似瓜囊,内充油脂,在白鱀豚发射声信号时,其密度可变,即波阻抗可变。这是因为白鱀豚声脉冲可能有不同的频率编码。为适应其发射不同频率声波时,都得到能量最大传输,额隆起“生物透声窗”作用。
白鱀豚在高速游泳中躲开障碍、寻觅食物(鱼),必然有赖于它的生物声纳系统的广角搜索和窄角定向,有赖于方向性波束的宽窄变化,因此为了适应觅食、定位、通讯等不同情况,我们假设白鱀豚额隆的形状可变,以改变发射方向性;额隆的曲率可变,以改变波束的聚焦。
白鱀豚额隆(包括海豚额隆)是水声透声窗的仿声课题。对改进声纳换能器和导流罩的设计,对提高发射效率,接收灵敏度,信噪比以及信号处理技术方面都是潜在的课题。

资料引自:无线电工程系水声仿生课题组“生物透声窗——白鱀豚额隆声学特性测量”
《南京工学院学报》1980年第2期
……
指向性实验直接表明额隆的波束形成功能。额隆组织的声速分布测试结果和声线图从另一角度证明了这一功能,而且揭示了额隆波束形成的机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将由头骨反射形成的波束主瓣变窄的同时,也大大地抑制了副瓣,而这正是声纳工程中需要解决而难以做到的。
……
额隆改变了波束主轴的方向,使波束更加指向前方,这是由它的声学结构所决定的,额隆水平面上声速分布图表明,明显存在左右不对称,这与整个豚头的明显不对称相一致,是其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
……
额隆组织的密度由“低速核”向外层逐渐变大,接近表层时与水不相上下,而声速分布表明其外层声速亦接近水之声速。可见在额隆内部声阻抗逐渐变化直至与水的声阻抗相一致。这样使声能十分有效地辐射出去,起到声匹配作用。

白鱀豚头部沿体轴纵剖面示意图
资料引自:荆显英
《声学学报》1982年第1期
荆显英等专家还提出这样一个假设:白鱀豚可以通过额隆的组织密度及形状的变化,达到声能的最大传输并改变其声纳特性。

额隆最大水平截面上的声速分布及等声速线图

额隆最大水平截面上的声线图
《声学学报》1982年第1期

白鱀豚额隆切片示意图

白鱀豚额隆切片的相片(从下到上①②③④,从宽端向窄端方向拍摄)
《兽类学报》1987年第7期
白鱀豚的声纳系统确实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迹。
中科院水生所第一代白鱀豚专家刘仁俊为青少年撰写了一篇题为“白鱀豚的特异功能”的科普文章,通俗地阐释了白鱀豚神奇的声纳系统和回声定位功能,将其归纳为三大“特异功能”:一是白鱀豚靠声音“看东西”,即白鱀豚发出的声音,在前方碰到物体,就会反射回来。白鱀豚接收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就能很好分辨出前方是什么东西,眼睛仅仅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二是白鱀豚用鼻子发声,它们有三对大小不同的气囊,分别叫前庭囊、鼻额囊和前额囊,每一对气囊的口上都有活瓣控制气体的进出。前额囊与其他两对气囊之间有一个特殊的结构叫鼻塞。位于鼻道下部的前额囊可以把空气压缩,并且通过鼻塞进入前庭囊和鼻额囊,这时候空气的冲击作用和气流就会产生声音。另外,每对大小都不一样气囊会产生不同的声音。这些不同的声音讯号聚集到额隆,并借助于周围的肌肉收缩改变额隆的形状,从而达到改变声讯号的类型。白鱀豚在水里既不要张嘴,也不要打开鼻孔,所有声音都从额隆发出,就像人从喉咙发出声音一样。三是白鱀豚用嘴巴听声音,它们的长嘴巴的下颌骨形成了一个空腔叫颌腔,腔里面充满了脂肪,脂肪和中耳的鼓泡相连,能很好地传导声音。颌腔里的脂肪能传导水里的声音,而且很敏感。水里的声音通过下颌腔的脂肪传到中耳,再传到内耳,这样白鱀豚就能很好地听到水里的声音了。这种特有的声纳系统造就了白鱀豚特有的回声定位功能,使白鱀豚能在长江的惊涛骇浪中胜似闲庭信步。
在《中国名贵珍稀水生动物》一书中有这样一段介绍:“结群的白鱀豚被水冲散后能用高频率声波在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以外联系。”其实,这段介绍还没有得到科学研究的证实,并不准确。因为非常遗憾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不要说对野生状态下的白鱀豚声纳系统根本不可能开展研究,由于人工饲养的白鱀豚只有一个“淇淇”,就是对人工饲养环境中白鱀豚声纳系统的研究也不得不止步于初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