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81、(二)再解“长江女神”白鱀豚生命密码

(2015-11-27 17:51:43)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81 

 

 “淇淇”传 奇

 

二、再解“长江女神”白鱀豚生命密码

 

因为有了“淇淇”,同时经过长期艰苦的野外考察,中国科学家对一直神秘的白鱀豚的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长江女神”的未解之谜又被一道一道给出答案。在白鱀豚这个古老神秘的家族身上,有着太多的神秘。

 

白鱀豚讲究的“食”

 

民以食为天。终生生活在长江中的白鱀豚又以什么为食呢?

1985年,中科院水生所陈佩薰等专家在“白鱀豚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报告中介绍了对25头白鱀豚食性的观察记录:

 

我们获得的白鱀豚标本,空胃或胃内含有少量残渣的个体占多数,能够提供食性和食量研究的样品仅有12头。从胃含物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白鱀豚的食物主要是鱼类。所食的鱼类有鲤、鲢、鳙、草鱼、青鱼、三角鲂、赤眼鳟、鲶鱼和黄颡鱼。鱼的个体多在体长25厘米、体重100克以下。但有一头体长207厘米的豚,胃中有一尾体长50厘米、体重1.2公斤的鲢鱼,这是已见到的白鱀豚吞食的最大的鱼。从现有材料大致判断,白鱀豚较为适口的食物是100克左右的鱼类。食物中既有在水体上层活动的鲢鱼,又有底栖的鲶和黄颡鱼,表明白鱀豚能捕食江中不同深度生活的鱼,而似乎对鱼的种类没有明显的选择性。

 

81、(二)再解“长江女神”白鱀豚生命密码
                                     
  鲤  


需要说明的是,专家们所提到的多数白鱀豚是空胃或胃内只有少量残渣,并非表明野生白鱀豚无食可吃,都饿着肚子呢;而恰恰相反,专家们解剖白鱀豚经常发现的空胃现象,证实了白鱀豚具有极强的消化能力。

自从有了“淇淇”,每天给它喂食就成了科研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淇淇”给出的答案是,它只吃淡水鱼,其他的食品一概拒绝。

刚开始,科研人员为了增加“淇淇”的营养,曾经喂他猪、牛肉以及水果,甚至特意把馒头或萝卜做成鱼形,试图骗过“淇淇”的眼睛。但“淇淇”很少上当,即使不小心吞入口中,它也会迅速吐出而没有丝毫兴趣。可以说除了鱼,“淇淇”从来没有“品尝”过别的食物。陈佩薰、刘沛霖、刘仁俊、林克杰等四位专家在成功饲养“淇淇”4年之后,撰写了第一篇题为“白鱀豚饲养的研究”报告,其中开列了一份包括11种淡水鱼的“淇淇”的“菜单”:

 

白鱀豚(“淇淇”)喜食淡水鱼类,投喂的鱼类有:鲢、鳙、草鱼、鲤、鲫、团头鲂、翘咀红鮊、细鳞斜颌鲴、麦穗鱼、红鲤和红鲫。

它对淡水鱼类的种类和颜色都没有选择性。


81、(二)再解“长江女神”白鱀豚生命密码

                                    鲢  


其实,“淇淇”是一个十分挑剔的“美食家”,喜欢吃鲤、鲫等优质鱼,不喜欢吃品质较差的鲢、鳙等鱼;喜欢吃肥胖的鱼,不喜欢吃瘦弱的鱼;喜欢吃活鱼和新鲜鱼,不喜欢吃冷冻过的鱼;喜欢吃个头不大不小的鱼,而不喜欢吃个头太大或太小的鱼。每天喂它的鱼只要瘦一点,或者冰冻过,它嘴一碰就会识别出来,马上吐掉,绝不咽肚。“淇淇”最爱吃鲤鱼和鲫鱼,到了春天喂它鲢鱼时,它宁肯饿着也不吃一条。后来是科研人员硬把它的“刁口”改变过来。

科研人员对给“淇淇”喂鱼的种类却是精心选择的。比如,多硬刺的鱖、黄颡等都不在“淇淇”的“菜单”内,因为专家们担心鱼的硬刺容易把“淇淇”的食道刺破或划伤,引起溃疡和出血。

不过,据陈佩薰等专家在这篇研究报告中透露,由于“淇淇”的饲料鱼需要量大,较高质量的品种来源有困难,平时主要喂它品质较差的鲢、鳙鱼,只能尽量给它补充优质的鲤、鲫鱼。因此,为了补充“淇淇”食物鱼中营养元素的不足,增强“淇淇”的体质和抗病能力,科研人员每天还要喂它一定量的维生素C、E、复合维生素B、叶酸等药物。从这个细节可知,“淇淇”虽然是“水中国宝”中的“独生子”,但并没有成为生活“奢侈”的“小皇帝”。


81、(二)再解“长江女神”白鱀豚生命密码
                                                                                       

                                草  


南师大专家李悦民1983年发表 “白鱀豚的舌”研究报告。他通过对取自幼体、亚成体、成体和老年个体等7头白鱀豚个体的舌标本的观察研究,首次发现白鱀豚也有味蕾:

 据报道淡水豚类中恒河豚、拉河豚和亚河豚的舌均未发现小窝及味蕾。因此认为小窝可能是除淡水豚类外多数齿鲸所共有的构造。作者在白鱀豚舌背找到了小窝,并发现了味蕾,这在淡水豚中尚属首次。

白鱀豚幼体和亚成体都具有味蕾,但后者味蕾数量比幼体少,老年个体无味蕾发现。说明白鱀豚的味蕾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减少以致退化消失。这一情况与条纹原海豚的相似。人类在幼年时味蕾多,到了老年变少,且味觉灵敏度退化。这种现象一般认为幼年味觉是先天本能,而成年是靠后天获得的。白鱀豚幼体的舌有味蕾,但亚成体味蕾减少,老年个体的消失,证明幼体可依赖味觉辨别食物。随着年龄增长,味蕾逐渐减少以至消失,味觉逐渐被年龄增长而养成的其他感觉所取代。

 

这项研究虽然没有直接说明白鱀豚的味蕾与它的“饮食”习惯有什么关系,但这个科学发现似乎与“淇淇”的挑食有一定联系。国外研究人员也发现,鲸类还残留着味觉,它们有选择饵料的能力,比如饲养的海豚对某些鱼有特殊的偏爱,喂其他鱼那怕切成小块,它也不愿意吃。训练海豚吋,若不赏给它爱吃的鱼,它就表演不好,甚至拒不表演。


81、(二)再解“长江女神”白鱀豚生命密码

                                                               青    


 还有一个有趣的问题:白鱀豚有嗅觉吗?它们需要在水中靠嗅觉寻找食物吗?

国外科学家研究发现,鲸类的嗅觉最不发达。齿鲸类除胚胎期外,完全没有嗅觉器官,须鲸类也只有一点痕迹,可以说鲸类终生不知香臭。那么是否在水里生活就不需要嗅觉呢?当然不是。如鱼类同样是水生动物,但嗅觉就很敏锐,其嗅觉器官和嗅神经都很发达。鲸类由于喷气孔移到头顶上,虽然呼吸方便了,但通往嗅觉器官的神经通路必然受到破坏,所以嗅觉不发达。研究人员认为,由水生动物发展而来的陆生哺乳类,重新回到水中生活吋,其嗅觉器官也不能返回到原来适于水生的位置上,由于留在鼻腔后部不起作用,就逐渐萎缩了。

中科院水生所陈宜瑜早在1979年通过对白鱀豚的大脑研究发现,与其他鲸类相似,白鱀豚的嗅分析器显著退化,无嗅球、嗅束。实际上,由于白鱀豚的水生生活方式,鼻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关闭的,出水呼吸时也只打开极短时间,而且由于进化的结果,它们的鼻孔已位于头顶,这些都不适宜嗅觉功能的施展,排除了嗅觉的作用。

虽然白鱀豚的食物主要是鱼类,但在野生环境中,它们似乎也绝不是非鱼不吃。在陈佩薰等专家的“白鱀豚生物学特征的初步研究”报告中所列的12头“白鱀豚的胃含物分析”表中,就有另外的记录:

 

稻谷1粒、小树枝2根……枣核4只、西瓜子3粒、谷粒10粒……小石粒14粒(最大14196毫米)……天牛头及肢14片……高等植物碎片8块……


81、(二)再解“长江女神”白鱀豚生命密码
                                                                 鳙      

 

南师大周开亚教授与同事对1974年获得的一头白鱀豚解剖时也发现,其胃中没有食物,而有数十粒小砾石及3枚鱼钩,最大的砾石长30毫米,宽17毫米,重9克。还发现双子叶植物根一小段,长7毫米,直径1×2毫米。周教授认为,“这些砾石是它在江底觅食时吞入的,鱼钩则为它捕食带钩挣脱的鱼时所吞入。”


81、(二)再解“长江女神”白鱀豚生命密码
                                                               三角鲂


也许,“淇淇”因为从小就被人类“娇生惯养”,所以更挑食了。从“淇淇”和白鱀豚对吃的“讲究”,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一幅图景:白鱀豚的远古祖先们在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沧桑巨变中,从充满险恶的汪洋大海一路寻找到长江大湖,这里风平浪静,安宁舒适,数不清的鱼呀虾呀美味大餐供它们尽情享用,又没有一个天敌让它们有后顾之忧。它们俨然是长江中养尊处优的世代“贵族”,“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大自然奖赏给它们这个家族的特权和享受。然而,也就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种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为白鱀豚今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待续) 

欢迎光临“海翁伯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