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识别白鱀豚个体的秘密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国宝全纪录电子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51
识别白鱀豚个体的秘密
由于白鱀豚的外形太相似了,又在水中忽隐忽现的,不要说是普通人,就是专门研究白鱀豚的科研人员和专家,开始也无法在野外识别出白鱀豚个体。但野外考察又非常需要能识别出白鱀豚的个体,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掌握它们的行为规律。这在外行人看来,真的是不知该如何下手。但专家们在长期艰苦的野外考察中,借鉴国外动物学家的经验,从1986年起开展了照相识别白鱀豚的研究,并取得进展。
识别白鱀豚个体的诀窍,就在于其身体上的自然标记。20世纪初,国外就有学者注意到鲸类个体的背鳍、尾鳍、体侧等处往往带有图案、色彩和形态上的差异,成为比较独特的个体自然标记,并根据这些差异和自然标记对虎鲸、鼠海豚、宽吻海豚等进行了个体识别研究。到了70年代,国外一些学者又发展起照相识别技术,利用鲸类的自然标记,通过照相的手段,对海洋中的鲸类进行更确切的个体识别。
我国科研人员在对搜集到的死亡白鱀豚检查和在野外考察中,都经常观察到有些个体的背鳍边缘明显增生或带有特殊的缺刻,不同个体身上还大多带有色素斑或皮肤角质瘤。专家们就根据豚体上大多存在着的明显自然标记,引进照相识别技术,开展了白鱀豚个体识别研究。淡水豚专家华元渝从1986年3月至1987年12月,1988年12月至1992年3月,先后在长江中游监利至新滩口江段,下游湖口至江阴江段进行了12次考察,其中有48天观察到了白鱀豚,通过反复试验,采取多船弧形跟踪、单船切入拍照的方法,共拍得1600张照片,从中识别出10头白鱀豚,由此获得了白鱀豚群体组成变化和迁移距离等第一手生态学珍贵资料。华元渝等专家在“跟踪拍照识别白鱀豚的研究”一文中记述了几个跟踪拍照识别白鱀豚的个例,十分有趣:
1986年3月,作者在湖北观音洲河段观察到一群白鱀豚计16头,考察船尾随其后观察达7小时之久,其中一头背鳍左侧有疤痕的个体被识别。几天之后,这头豚再次被观察到,不过这一次它在7头豚组成的一个群体中活动。作者由此推断,白鱀豚群体组成是可以变动的。
1990年3月16日,作者在安庆河段发现一群白鱀豚计3头,其中有2头大豚和1头小豚。考察船一直尾随观察历时9小时40分钟,其中对白鱀豚个体进行了拍照。4天之后,即3月20日在离安庆上游100公里的亚字号洲附近,又发现一群由3头豚组成的群体,考察船一直尾随观察到叶家洲。通过几次拍摄到的相片鉴定,它们是同一个群体。
1989年3月,一头背鳍边缘有明显缺刻的白鱀豚个体,首次在安徽枞阳三江口河段被识别;1992年元月,它再次在江苏镇江仪昌洲河段被识别,两地相距约300公里。由此看来,白鱀豚可以进行长达300公里以上的迁移。
作者在该文中还总结到,白鱀豚的背鳍较小,但边缘较薄,在野外极易受伤或被扯破,且在短期内不会修复,所以野外拍照利用白鱀豚背鳍进行个体识别效果比较好。此外,野外观察到的白鱀豚个体身上大多带有色斑,在他们照相识别的10头白鱀豚中,一半都是通过其身上的色斑鉴别的。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