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2、1978年:国外鲸类专家促成中国正式开展白鱀豚研究

(2015-02-16 20:45:28)
标签: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全纪录

电子版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悲情国宝:“长江女神”白鱀豚生死全纪录(电子版)42

 

 

 “长江女神”传奇

 

 

1978年:国外鲸类专家促成中国正式开展白鱀豚研究

 

 

白鱀豚与中国现代科学之间的“约会”,竟鬼使神差般一次次失之交臂,这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历史上恐怕绝无仅有,令人扼腕!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白鱀豚科学研究是在1958年周开亚发表第一篇白鱀豚分布报道整整20年之后。197810月,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全国白鱀豚研究协作组成立会议,正式开始国家层面对白鱀豚进行多学科、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全国白鱀豚研究协作组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声学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和南京师范学院等4个单位组成,水生所为主持单位,分工协作进行白鱀豚各器官和器官糸统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

此次会议成为中国开展白鱀豚系统科学研究的标志。

中国开展白鱀豚研究已经过去30多年后,关注白鱀豚研究保护的人们很想知道,深藏滚滚长江中的白鱀豚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真正引起中国科学界决策者的关注?又是谁提出并促成了中国对白鱀豚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我们不妨在零零星星的资料中梳理出一个粗线条的答案。

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组首任组长陈佩薰教授在自传中回忆,在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许多科学家纷纷向中国科学院提出要到中国来研究白鱀豚,有的要求提供1平方厘米白鱀豚的皮,一点白鱀豚的血;有的要求提供一条船到长江来考察;法国动物学家要求来记录白鱀豚的声音。1974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委员会 (IUCN/SSC)在加拿大召开的“小型鲸类国际会议”对白鱀豚的栏目上注明“unknown”,即是情况不明。但那时中国尚未开始改革开放,国外学者这些要求当然都无法实现。

 

 42、1978年:国外鲸类专家促成中国正式开展白鱀豚研究

 

陈佩薰《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

海洋出版社2007

 

日本琉球大学名誉教授、哺乳动物学会主席、国际著名鲸类学家西胁昌治是对中国神秘的白鱀豚向往已久的国外科学家之一。197710月,一个由日本著名专家组成的科技代表团到中国访问,在武汉有3天日程。西胁昌治作为访问团副团长,来中国前已经看到了中科院水生所陈宜瑜、陈炜有关白鱀豚的研究报告,他对世界所有鲸类动物都有过研究,惟独中国的白鱀豚还是个空白,所以一到武汉就迫不及待地提出要到水生所看白鱀豚的内脏标本。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事先又没有安排,负责接待的水生所也不清楚这位日本专家的想法,所以马上向省外事部门请示,但外事部门也没人敢拍这个板。西胁昌治在水生所一直等了2个多小时仍然不肯走。出于礼节,水生所领导只好同意安排参观。终于如愿以偿的西胁昌治顾不得福尔马林的浓烈气味,一手伸进标本瓶中,把白鱀豚内脏捞出来,如获至宝般仔细观察,爱不释手,一连拍照了2个胶卷,并掩饰不住兴奋地对中方工作人员说,他是全世界第一个拿到白鱀豚内脏标本的鲸类学者!白鱀豚内脏标本参观完了,西胁昌治“得寸进尺”,接着向水生所接待人员提出要1平方厘米的白鱀豚皮回去研究,后来又提出要白鱀豚解剖研究的数据,同时提出与中方合作研究白鱀豚。对西胁昌治的这一连串要求,水生所哪个也不敢答应。后面2天本来安排了其他参观日程,但西胁昌治向代表团和中方提出,他哪里都不去,就要留在水生所研究白鱀豚。当中方不能安排他单独活动后,这位日本著名的专家竟不顾礼节地向中方接待人员吵着非要去水生所,甚至“赖”着不跟团上车,好说歹说上了车,中途发现不是去水生所,又在车上“闹”着要下车。几十年后,当年参加接待的水生所标本馆原馆长陈炜对这个外国专家痴迷白鱀豚的举动记忆犹新,说西胁昌治“那几天就像得了神经病一样。”

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学报》1980328日报道:鉴于白鱀豚特别稀有及其特殊研究价值,法国著名动物声学专家布斯耐尔教授197910月访问我国时一再表示,希望在中国组织一个白鱀豚国际研究中心,并认为可以通过研究中心争取国际资助。

被称为“白豚先生”的中科院水生所王丁博士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一些国外专家致函我国的领导人说:据我们了解,长江里面有两种鲸类动物,但外界对它们知之甚少,能否允许我们做一些研究工作。当时中央领导就问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中国有无人员在做这方面的工作。在得到“中国还没有系统地做这个工作”的回答后,中央领导就表示:那不行,在外国人进来之前,中国人必须对此要有了解。自此,中国科学院就成立了白豚鱀研究学术协作组,参与的单位有4家:水生所,声学所、生物物理研究所、南京师范学院。可以说,中国科学家在白鱀豚研究方面与国外的合作,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

 

2008年官方出版的《方毅传》对中国正式开展白鱀豚研究保护的背景作了更权威的介绍:

 

世界各国的动物学家都关注着中国白鳍豚的生活状况。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瑞士伯尔尼大脑研究所所长皮莱里教授就曾向中国科学院提出,希望给他提供一条小船,允许他在长江上漂流考察,他想亲眼看一看白鳍豚那梦幻般的姿影。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剑桥大学著名鲸类学家哈里森教授要求给他一平方厘米的白鳍豚皮做研究。一位美国学者甚至渴望得到一点白鳍豚的血液。科学家的关注引起方毅(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笔者注)的高度重视。他指示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组织专门班子,对白鳍豚进行研究和保护,并成立了全国白鳍豚研究协作小组。

 

 
42、1978年:国外鲸类专家促成中国正式开展白鱀豚研究
                1979年,瑞士伯尔尼大脑研究所所长皮莱里教授

      在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人员陪同下作白鱀豚生态考察

      引自《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海洋出版社2007

 

陈佩薰教授在自传中也提到,中国科学院当时关于的研究工作有两点指示:一是关于白豚鱀的研究要立足于我国自己的研究力量,到适当时候方可考虑国际合作。二是考虑到白豚鱀研究的学科范围较为宽广,组织一个白豚鱀研究协作组。

中科院水生所官方网站提供的资料说,为了揭开白鱀豚的奥秘,中国科学院决定由水生所组建白鱀豚研究组。但白鱀豚是哺乳动物,与当时水生所淡水鱼类的专业方向相距甚远,迫于国际上的压力,水生所便由陈佩薰、刘仁俊、刘沛霖和林克杰等四人组成白鱀豚研究组,归属于第一研究室,由陈佩薰担任组长,着手开展白鱀豚的研究工作。时年51岁、研究了半辈子淡水鱼类的陈佩薰被“点将”担任白鱀豚研究组组长。2006年她在接受《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时回忆当时的心境是“很矛盾,有点被逼上梁山的感觉。当时在水生哺乳动物领域,即便是开展淡水生物研究最为权威的中科院水生所,也还是一片空白”。

 

 42、1978年:国外鲸类专家促成中国正式开展白鱀豚研究
                  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研究组珍贵的早期工作照

               (右起:陈佩薰、刘仁俊、刘沛霖、林克杰)

      引自《风雨长江五十载:陈佩薰与白鱀豚研究》海洋出版社2007

 

也是1978这一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由陈万青编写的《海兽检索手册》一书。此前我国对白鱀豚为数不多的记录和报道都发表在科学专著或学术期刊中,而在这本面向“沿海渔民及其他有关人员”科普著作中,第一次以一个条目专门介绍了我国特有的白鱀豚的形态、生态和经济价值,并配有一幅白鱀豚的素描图。该文在结尾特别提出:“白鱀豚是世界上稀有的动物,也是我国的珍贵特产之一,在学术上有很大价值。目前数量已趋稀少,应加以保护,不得滥捕。”

 

 

 42、1978年:国外鲸类专家促成中国正式开展白鱀豚研究

科普图书中的第一幅白鱀豚插图

引自陈万青《海兽检索手册》科学出版社1978

 

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中国的白鱀豚研究可能还要耽误不知多少年。

姗姗来迟的中国白鱀豚科学研究,终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扬帆起航。

 

(待续)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为保护中华白海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