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保护长江生态的最后一次机会

标签:
长江江豚白鱀豚白鳍豚国宝濒危物种生态科学禁渔文化 |
分类: 拯救长江江豚 |
[转帖] 保护长江生态的最后一次机会
博主推荐:今天在译言网上搜索到newkiwi翻译的美国《科学》杂志网站上个月发表的“保护长江生态的最后一次机会”一文,作者是理查德·斯通(Richard Stone)。关注、关心长江江豚保护的网友们可以通过此文,了解一下国外权威媒体是怎样观察和报道我国长江江豚保护问题的。
原文网址:http://article.yeeyan.org/view/128539/122863
衰微的生命。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丁博士认为,虽然水生生物研究所(IHB)人工饲养了一些长江江豚,但是在长江实行为期10年的禁渔令可能才是江豚能够在野外存活的唯一希望。供图:理查德·斯通(Richard Stone)/《科学》杂志(Science)
中国,湖北省石首市——在距离我们汽艇的船头大约一百米的位置,一个黑影冲出水面又迅速地消失了。这是光线造成的幻觉吗?暴雨已将养分冲入湖中,把一向清澈的湖水变成了翠绿色。过了几分钟之后,生态学家谢松光像艇长一样坐在船的边沿,他突然指向右舷外的水面,同时大喊:“在那儿!”刚才发现的黑影并不是幻觉:至少有两个闪闪发光的、隆起的动物背脊划破了水面的波浪。
在石首市附近的长江天鹅洲白鳍豚自然保护区内的长江江豚,不敢接近他们的汽艇;它们太多的同类已经因为遭遇到人类而丧生。这种世界唯一的淡水豚的数量已经锐减到1800头以下,现在的数量还不到十年前估计数量的一半。在天鹅洲保护区,有几十头江豚在管理员时刻警惕的注视下生存着;天鹅洲保护区是一个牛轭湖(oxbow lake),曾经是长江一处长达21公里的河段。但是江豚在地球上所剩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位于湖北武汉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IHB)的生态学家王丁说,除非与江豚生存所受到的威胁正面迎战,否则江豚可能会在15年内灭亡。
长江江豚的灭亡将会是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一个标志。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流,现在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威胁,包括过度捕捞,沉重的航运,以及诸如巨大的三峡大坝这类水电站工程所造成的栖息地碎裂化。长江中两种具有神赐魅力的动物——白鳍豚(被誉为“长江女神”)以及中国白鲟(曾经一度长达7米的巨鲟)——正锐减至屈指可数的数目,或者已经灭绝。
这类顶级食肉动物的灭绝是生态系统崩溃的先兆,香港大学(UHK)水生生态学家戴维·达吉恩(David Dudgeon)说。雪上加霜的是,长江的渔业社区已经开始遗忘这些曾经畅游长江的生灵,英国伦敦动物学会(Institute of Zoology in London)的塞缪尔·特维(Samuel Turvey)及其同事在《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杂志六月刊上发表报告称。“当地人对长江巨型动物的‘社区记忆’消失地如此之快,我对此感到非常震惊,”特维说。
研究人员希望尽最后的努力来拯救长江的生态系统,同时防止进一步的动物灭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正与三峡大坝总公司合作,在三峡大坝的水库中建立一个保护区;并且湖北省洪湖市长江新螺段国家级白鳍豚保护区打算开展一个江豚易地保护计划。同时,具有影响力的研究人员正在呼吁在整个长江流域实行长期的禁渔期。“如果我们不能控制过度捕捞的话,所有其他的补救措施都将是徒劳,”水生生物研究所的谢松光说。
令人忧心的长江
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很清楚地知道,看着一种物种逐渐消失被人遗忘是何种滋味。1978年,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生态学家陈佩熏被“点将”来组建一支白鳍豚研究团队(1976年世界鲸类组织向中国政府询问白鳍豚的保护情况,主管的中国官员还不知道白鳍豚是什么;最终原本研究鱼类,对水生哺乳动物一无所知的陈佩熏被临时抽中开始研究白鳍豚)。在几个月的时间内,这个研究团队推断白鳍豚这个物种正处在困境之中——“而且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的话,白鳍豚将会灭绝,”陈佩熏说。她明确地将责任归咎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上世纪90年代,已知的白鳍豚死亡中大约有40%是由非法的电动捕鱼用具造成的。许多动物还死于与船只的撞击,还有其他的动物在沙洲被炸毁(为了更方便船只航行)时丧命。沙洲是鲸类动物最喜欢的栖息地。
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捕获的一头名为“淇淇”的雄性白鳍豚身上,一点一点地收集他们所能收集的资料。此举的目的是为了足够充分地了解白鳍豚,并最终将获救的白鳍豚转移到天鹅洲保护区,天鹅洲保护区是1992年为保护白鳍豚和江豚设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是对于白鳍豚而言,这一措施太晚了。在长江进行的调查显示,观察到白鳍豚的次数从1997年的11次锐减到1999的2次。其后在2002年,“淇淇”由于年老而死亡,表面上是如此(另一头捕获的雌性白鳍豚“珍珍”,研究人员原本想让“淇淇”和“珍珍”进行交配繁殖,但是“珍珍”于1988年不幸死亡)。那是陈佩熏和其他科学家见到的最后一头白鳍豚。2006年,在一项彻底的长江调查中一头白鳍豚也没有发现,这宣告了白鳍豚成为第一种人因造成灭绝的鲸类动物。
若干补救措施可能能够防止长江江豚重复白鳍豚相同的命运。一开始,建立更多的保护区可能有所帮助。长江江豚在天鹅洲保护区迅速地进行了繁殖:2008年,那里所有的五头成熟雌性江豚都产下了幼崽。但是狭小的保护区可能成为危险之地。在2008年初,天鹅洲保护区的大部分湖面冰冻了两天以上,这是史无前例的。这使得五头江豚几近窒息,其中包括三头怀孕的雌性江豚。“如果湖面的冰冻持续地更久一点的话,所有的江豚都将死去,”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郝玉江说。
食物供应是另一个经常性的忧虑。天鹅洲保护区位于三峡大坝以东250公里的位置。在2003年以前,当三峡大坝背面的水库开始蓄水时,(下游河段虽然缺水),但在整个雨季,天鹅洲的牛轭湖与长江之间的连通还能够从五月份维持到十月份。但如今,天鹅洲与长江之间的流通仅在最多雨的六月份和七月份才会出现。这种过于短暂的流通抑制了鱼类产卵,郝玉江说,所以研究人员必须在天鹅洲保护区储备足够的鱼,以喂养长江江豚。
除此之外,长江江豚的主要威胁是过度捕捞,过度捕捞减少了江豚的食物供应;以及沿江非法悬挂渔网,这使得水生哺乳动物被诱捕。上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的鱼类资源已经开始骤降,这可能限制了江豚的复苏,达吉恩说。江豚生存的关键可能是综合性的休渔期(覆盖所有鱼类)。去年九月在重庆举行的一次专题研讨会上,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曹文宣院士,中国最受人尊敬的鱼类专家之一,呼吁在整个长江流域实行为期10年的禁渔令。王丁认为,这将是可行的,因为每年从长江捕捞的10万吨鱼其实不到中国淡水生产的1%,这里指的淡水生产包括水产养殖业。
但是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当局准备在不久的将来采取这样的措施。这惹恼了达吉恩,他在《水产资源保护》(Aquatic Conservation)杂志三月/四月合刊上为长江的生态系统谱写了一支安魂曲。“我们到底还要失去多少标志性的物种,才能有所行动呢?”他痛心地问。
欢迎光临“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