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10纪事(13):铜陵保护区保护江豚连出新举措

标签:
长江江豚白鱀豚白鳍豚国宝濒危物种铜陵家谱文化 |
分类: 拯救长江江豚 |
江豚10纪事(13):铜陵保护区保护江豚连出新举措
铜陵保护区的长江江豚已达11头
资料来源:网络
举措之一是为江豚建“家谱”防止近亲繁殖。据新华网报道,5月30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南京师范大学的科研人员来到安徽铜陵保护区,为区内11头江豚做全方位的体检,测量了体重、体长、验血,检测各项健康生化指标,并用超声波对江豚的生殖状况进行了检查。通过采集血样、DNA检测,对2头雄性小江豚做亲子鉴定,为保护区内江豚种群建立家族谱系,这对防止种群内江豚近亲繁殖导致的种群衰退具有重要意义。铜陵保护区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影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日渐减少,保护区希望通过进一步开展江豚繁育研究,完善江豚繁殖谱系,推动自然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繁殖种群的不断扩大,该保护区下一步将着力打造长江下游江豚自然种质资源的基因库。
博主对这条报道还有另外一点解读。我国的淡水豚研究保护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一直存在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这项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农业部,但铜陵保护区的前身铜陵白鱀豚养护场却是由国家环保局投资,所以归环保部门管理,这就造成铜陵保护区与以中科院水生所为核心的全国淡水豚研究保护系统在联系协作上“貌合神离”。2006长江淡水豚考察后,面对严峻的形势,相关部门及单位采取建立淡水豚保护信息网络等措施,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协作,这次水生所直接参与铜陵保护区的科研项目的另一个积极意义就在于此,这对进一步加强我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是个利好。
举措之二是清除害鱼呵护江豚。据合肥晚报6月17日消息,为保证江豚良好的生态环境,铜陵保护区近日采取措施,清除夹江内的害鱼。据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区夹江里混入的鳜鱼等凶猛性鱼类越长越大,已经开始同江豚争食吃。从5月份开始,保护区科研人员将夹江水位放浅,将江豚用网围在一个固定的水域,用丝网捕捞害鱼。经过一个星期的连续作业,基本将害鱼清除干净,捕上来一条最大的 鱼长约1.7米,重约95斤,非常罕见。
长江江豚的食物以小杂鱼为主,与成年江豚大小差不多的凶猛鱼类显然已不是它们的“盘中餐”而成为争抢食物的对手。如果在自然环境中,这本不应该成为问题,自然竞争,优胜劣汰,处于长江食物链顶端的江豚自有办法在竞争中取胜。但在铜陵半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下,由于活动空间狭小,只有靠人类来帮一把。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迁地保护实际上比较脆弱,拯救长江江豚任重道远。
在铜陵保护区遨游的江豚母子
摄影:郑邦友(铜陵保护区主任)
博主向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体员工以及参加这两项保护工作的所有人员致敬!
欢迎光临“淇淇的天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