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该不该放弃白鳍豚?
(2009-03-11 15:20:54)
标签:
白鱀豚白鳍豚长江江豚国宝野生动物环保杂谈 |
分类: 追忆淇淇和白鱀豚 |
草根网友献策抓住最后机会挽救“水中国宝”
我们该不该放弃白鳍豚?
2007年8月,中国特有珍稀水生哺乳动物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这无疑是新中国最大的生态灾难之一,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最大的失败,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大的损失。无数国人痛心疾首!
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以来,政府主导的保护工作重点实际上已经转移到长江江豚上来,特别是今年以来,中科院水生所一系列江豚研究保护项目相继实施,显示出国家对长江江豚保护力度在加大,而白鳍豚研究保护项目实际上已经停摆了。
但一个物种功能性灭绝还不等于灭绝,其间还有一个过程。问题是,已处于功能性灭绝的白鳍豚是不是就没有了挽救的可能?说白了,白鳍豚是不是就只有等死?等到正式宣布灭绝那一天?
官方没有明确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
只有心照不宣。
不过,一位草根网民“zhangfan819”最近提出:“既然还可能有一些白鳍豚个体存在,保留白鳍豚这个物种的努力就不应该完全停止。”
“zhangfan819”是在发给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的电子邮件中表明自己上述看法的,并具体提出采取离体保护挽救白鳍豚的想法。
(邮件全文链接http://www.baiqitun.com/bbs/index.php?act=ST&f=1&t=2237&s=)
“zhangfan819”认为,既然还可能有白鳍豚个体存在,就应该努力进行以最终恢复物种的野外种群为目的的物种保护,尽管这可能是要花费上百年的艰苦努力。在目前的情况下,通过白鳍豚自然或人工交配繁殖保存物种的希望非常渺茫,所以应该应该着眼于未来可能的技术发展,力争超低温保存白鳍豚的体细胞(包括干细胞)及生殖细胞,等到以后各种条件成熟了,再进行恢复物种繁殖群的努力。最开始的方法应该是尽可能的捕捞白鳍豚,然后长期超低温保存每一个获得的个体的活的体细胞,尤其是克隆成功率很高的骨髓、脂肪干细胞。然后进一步尝试长期超低温保存卵子、精子。如果能够保留下足够多的白鳍豚个体(比如5只以上)的克隆成功率高的体细胞(比如骨髓干细胞)以及一定数量的卵子及精子,那么可以在受精卵通过代孕繁殖出一定数量的个体以后,通过克隆技术恢复物种繁殖群,在目前来看,希望还是很大的。如果保留下了一定数量的白鳍豚卵子及几只白鳍豚的克隆成功率高的体细胞,但是没有保留下精子,那么通过克隆恢复白鳍豚繁殖群的难度会稍微大一些,但是依然很有希望。
2007年12月韩国国家畜产科学院的一个科研小组宣称,他们通过使用骨髓干细胞克隆小型猪,成功地将克隆成功率提高到20% 。如果实验能够在更多哺乳动物物种上重复,那么通过克隆技术保存白鳍豚这个物种,将是很有希望的途径。
白鳍豚已多年不见踪影,怎样发现和捕捉白鳍豚进行离体保护?
“zhangfan819”在邮件中提出,在长江中大规模布置自动模式识别、太阳能供电、无线传输数据的白鳍豚哨叫声及回声定位信号的监听点,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很廉价的。长江宜昌以下中下游干流总长度为1771km,使用自动监听装置,不仅可以发现白鳍豚的踪迹,而且在捕捞前和捕捞过程之中,通过密集安置监听点,可以及时知道白鳍豚的大概位置,从而大大节约捕捞资金。
“zhangfan819”还具体测算了对白鳍豚进行离体保护项目的所需资金,提出了筹集资金的来源渠道。
“zhangfan819”的以上声音,捅破了大家心照不宣的一层“窗户纸”:面对已经功能性灭绝的“水中国宝”白鳍豚,就好比面对一位已下了死亡通知的亲人,现在是放弃抢救?还是哪怕还有一口气、一线希望,也要继续抢救、全力拯救?
从情感上说,肯定应该选择后者,因为谁都无法接受“水中国宝”白鳍豚在我们这代人手中灭绝的残酷现实。
但从技术上讲,“zhangfan819”提出的离体保护以及大规模安装自动监听装置的措施在中国现有条件下可行吗?换句话说,离体保护真的可以让白鳍豚起死回生吗?
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博士在给“zhangfan819”的回复中认为:
1、在目前条件下,捕捉白鱀豚很困难,主要是很难发现它们。即使发现了,组织捕捞也需要时间,国家主管部门是否同意捕捞也存在变数。因此,离体保护的前提条件几乎不存在了,所以很难走下去。
2、采用声学的方法跟踪观察白鱀豚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可行,并且我们也曾努力过。目前,我们在江豚野外生态考察中,主要是采用低成本的声学考察方法,效果较好。对白鱀豚来讲,它也能发出超声信号,并且和江豚的声信号存在差异,因此,也较容易通过声学方法进行监测。但是,声学方法的有效距离很有限,通常只有方圆300米,对分布密度几乎为零的白鱀豚来讲,能被监测到的可能性也让人不敢估计。至于设置声学跟踪阵列,曾经有个外国人想做,但是没有人资助这项工作。
即使离体保护技术可行,但资金呢?野生动物保护,最终还要落实到资金上。对白鳍豚进行离体保护所需资金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zhangfan819”提出的资金来源仅仅是理论上的设想。而王克雄博士在回复中表示,“资金问题通过政府资助恐怕不可能。我们目前的主要经费来源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基础研究经费,或者来源于国际资助。也希望有人能为白鳍豚的保护尽力,主要是筹集经费。”但是,王克雄博士特别强调:“有了经费,会不会有令人兴奋的研究结果,这之间很难划上等号。”
在现有国情以及实际资金投入条件下, “鱼和熊掌” 恐怕不可兼得,与其把有限的资金分一部分用于抢救说不清结果的白鳍豚,也许不如象目前这样集中资金、全力以赴拯救尚存希望的长江江豚。
但是,难道我们忍心眼睁睁地看着“水中国宝”白鳍豚等死吗?它毕竟还有一口气!
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我们应该作何选择?
假如进行公民投票,结果又该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