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豚09纪事(9):鄱阳湖江豚科考精彩目击记

(2009-03-03 10:54:06)
标签:

长江江豚

白鱀豚

白鳍豚

国宝

野生动物

鄱阳湖

环保

文化

分类: 拯救长江江豚

江豚09纪事(9):鄱阳湖江豚科考精彩目击记

 

今年以来,中科院水生所科研专家连续在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洞庭湖和鄱阳湖开展江豚科考,令人瞩目。非常有趣的是,专家们如何在浩淼的大湖中捕捉充满灵性的江豚?捕捉后又怎样进行测量、体检、标记、采集血液和组织标本?江豚听话吗?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都是非常新奇的问题。《信息日报》和九江电视台等地方媒体记者深入科考一线观察采访,了解到江豚科考背后有趣的故事。堂主读之津津有味,特想与关注江豚保护的网友们分享,便摘录、整理出第9篇纪事:“鄱阳湖江豚科考精彩目击记”。

 

渔船马达轰鸣驱使江豚入网

 

江豚是一种十分警觉的动物,要捕捉他们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为此,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们制定了严密的捕捉方案,共租用了8条当地的渔船参加捕捉,其中5条撒网船,捕捉行动就在鄱阳湖都昌水域的一个叉港内进行。

在捕豚现场,工作人员摆好了两个“方阵”,湖面上5艘渔船等待命令把江豚赶到已设好的网里;在岸边,专家队伍备好所有江豚体检设施。一声令下,渔船马达轰鸣缓慢行驶并形成一个弧形包围圈,江豚听到渔船发动机的声音便往上游跑,经过几分钟的追赶,湖面陆续有江豚浮出。捕豚总指挥站在船头一直望着前方的湖面,看到浮出水面江豚的数量达到围捕要求后立即下达围捕指令。四条撒网船迅速前进,抵达江豚群的前方定点。利用声音将江豚赶向网内,这就是水生所专家艰苦研究多年摸索成功的“声驱网捕法”。

  大概二十来分钟,约五六头江豚被赶入网内,科考人员迅速将它们放到了有海绵垫的船上带回上岸,开始测量它们的身高、体重,用超声波仪器测试其体内健康状况。随后,在江豚尾部找到血管,抽取6~7毫升血样。最后,再为它们打上标志放回湖里。整个体检过程就如同我们到医院体检一样,不过江豚的体检待遇不低,全程享受“专家门诊”。

  科考队一天大概要驱赶江豚三四次,偶尔也有失手的时候。在第二次捕豚收网时,本已捕到了3头江豚。但江豚灵性十足,它们发现情形不对便从渔船之间的夹缝中突围,一溜烟跑了。

 

           江豚09纪事(9):鄱阳湖江豚科考精彩目击记

 

                                                                          专家们小心翼翼地将江豚放回湖中

                                                                                          资料来源:大江网

 

 

 硕士、博士为江豚做“护士”

 

  有些江豚性情刚烈,此次捕豚过程中会不会伤害到它们?据了解,专家在捕豚前已做好了详细的保护工作。此次鄱阳湖江豚科考队伍近50人,请的23名当地渔民,都经过了专业培训。其他很多都是水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及学生,其中,10多名学生是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的工作就是如何保护好江豚,让专家更好地对江豚体检。

  水生物研究所博士生王京真告诉记者,他们要保证两个安全,一是人的安全,其次就是江豚安全,两样同等重要。在湖面上风大,驱赶江豚过程中一不小心可能会掉到湖里。尤其是将江豚抬上岸时,必须下到湖里,碰到淤泥深处就有危险。江豚是比较有灵性的水生动物,体检时非常讲究,如刚捕上岸的江豚,一般在按住过程中轻轻抚摸它们,这样它们就温顺许多。此外,在捕豚过程中还要避免划伤、减轻压力与刺激,以免激怒它们。

  

用无线电跟踪江豚

 

  为了掌握江豚的活动范围,水生所的专家们222日在一头江豚身上装了“无线电信标”进行跟踪。该信标比较小,就贴在江豚的侧身,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时间长后就会脱落。225日,从在湖面接收的情况看,每隔几十秒就能反复收到信号,这可证明江豚在同一水域活动的可能性大,种群比较稳定。

  

感谢大江网—信息日报秦谦、毕明珠和九江电视台谢君诚、冯必瑜、付文龙等记者的精彩报道。

 

欢迎光临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