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09纪事(1):洞庭湖江豚又告危

标签:
长江江豚白鱀豚白鳍豚国宝野生动物环保杂谈 |
分类: 拯救长江江豚 |
江豚09纪事(1):洞庭湖江豚又告危
新年伊始,为期20天的“洞庭湖江豚、水鸟、麋鹿科学调查”传来消息:洞庭湖现存的江豚可能不到2006年的一半,如果再不引起重视,江豚将会继白鳍豚之后,成为长江流域灭绝的第二个物种。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的淡水湖,也是长江最大的附属水体之一。1914年,美国青年霍伊就是在洞庭湖采集到白鱀豚的模式标本。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洞庭湖是白鱀豚的故乡,也是白鱀豚近亲长江江豚的重要栖息地。如今,江豚、水鸟、麋鹿被称为洞庭湖区“三宝”。1月7日启动的这项科学调查由湖南省农业厅畜牧水产局、湖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长江豚类保护网络、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科院洞庭湖湿地国际研究中心、国际自然基金会(WWF)等多家单位发起。由中科院水生所王丁教授带领的4位博士研究生、大丰麋鹿保护区丁玉华主任带领的麋鹿调查组、东洞庭湖保护区副局长蒋勇带领的水鸟调查组在此汇合,分别就洞庭湖区域江豚数量、分布规律、栖息习惯;麋鹿自然野化种群在洞庭湖生存范围及数量;洞庭湖冬候鸟种群情况及数量进行科学调查。调查的结果将为洞庭湖江豚、麋鹿、水鸟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虽然最终的调查结果将于今年7月份向公众发布,但媒体对这次江豚数量调查的报道已经令人忧心忡忡:
《湖南日报》1月10日报道“洞庭湖江豚数量锐减 06年近200头现仅131头”:近10天内,考察人员环洞庭湖来回两次考察,仅观测到131头江豚。洞庭湖与长江交汇处的三江口,这片曾经是江豚分布最为密集的水域,调查人员在此定点蹲守5个多小时,未发现一头江豚的身影。此外,两年前科考发现的幼豚比例是1/4,现在已经下降到1/10。
红网1月16日转载《潇湘晨报》报道:一个多星期过去了,专家们的心情越来越沉重:磊石、鲶鱼口、三江口,这些以前江豚活动密度最大的地方,竟然很难再寻到江豚的踪迹。
而专家们发现最多的,是电打渔船、挖沙船和工业污染。这意味着,磊石、鲶鱼口、和三江口,作为江豚三个最重要的栖息地的功能已经完全被破坏,江豚,这种圆圆的脑袋、嘴角含笑的可爱生灵,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据红网报道,造成江豚锐减的杀手是洞庭湖江面上来往船只的马达声,湖水污染,电打鱼、渔民捕鱼布的迷魂阵等。尤其是电打鱼,更是威胁江豚的首恶。
欢迎光临“淇淇纪念堂——我的博客”,本博客致力于汇集记录最全面、最系统、最详实、最严谨的白鱀豚生命档案,以此追忆我们痛失的“水中国宝”,为拯救长江江豚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