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的宗教神韵·信仰@晓辉视觉日记


标签:
晓辉创意视觉纪实人文创意摄影印度宗教神韵印度信仰情感 |
分类: 设计——创意——摄影 |
印度人的宗教神韵·信仰@晓辉视觉日记
——“人文创意摄影”的探索
P1
2012年我看过一部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记》,再度引起了人们对印度宗教的好奇,片中的少年不仅信印度教,也信伊斯兰教,还有基督教,是信仰让他死里逃生,成就了他人生的传奇。
P2
我从2011年到2019年连续多次到印度探究印度宗教文化及宗教艺术,拍摄了大量的印度宗教纪实照片及创意作品,并探索出“人文创意摄影”的理念和创意思路,为了更好的传达印度宗教文化的神韵。“人文创意摄影”创作中,艺术并没有被淡化,但美学意义却更强了。首先纪实作品并不是什么美的原则,丑的原则或是均衡,对称等所能阐释的,但是“人文创意摄影”的一切都是统摄在人的这面旗帜下,关于人的一切就是纪实作品的一切,人性的涵义也正是美学意义最重要的部分。
P3
“人文创意摄影”的客观与主观:
从我的作品中进一步证明了摄影艺术创作是个自觉的过程,说明了美是可以控制的。在“人文创意摄影”创作中,大致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设计的,一种是随意的。
1、设计为创意性的,画面中的一部分元素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对画面意境气氛情调进行设计,是创意原素的设计与诱导。从中选择种种合乎表现目的的具有特定神情动态的瞬间。a)部分人为设计
b)设计理念的再造影像。但是,前提是人物的抓拍是纪实的。例如:图二、图三,画面有建筑寺庙的元素及挂毯的图案,但是人物是纪实抓拍的。(利用了多重曝光技法)
2、“随意”也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是另一种更深层次的自觉设计,只不过这种设计要求更高,不能露出痕迹而已。从现实生活中抓取来的性格丰满的人像大都属于此类。例如:图四(建筑图案及人群与印度头饰的融合)
P4
3、纪实抓拍的功底
1)人物神态的审美(美感剖析)
2)被摄者本质的神态(所谓本质的神态是指人们自然流露的有代表性的神态,而非摆弄出来的神态)
3)考虑姿势与面部表情神态在含义上的一致(做到形、神、意得完美统一)
4)考虑姿势与画面中人物所处环境的关系(环境能诱发被摄人物此时此景特定姿势造型的主要依据)
5)考虑到与道具的关系(画面中有了道具,人物的动作姿势也就有了依据)
6)考虑到与画面的空间关系(通过改变构图来增强或消弱人物姿势中的“力”度感,以获得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图五、图六(纪实抓拍的美学)
P5
P6
P7
4、氛围处理的渲染(多重曝光手段的运用)例如:图七(多重曝光的一实三虚的运用)
氛围处理,其实质是一种抽象化与情绪化的处理。艺术形象主要靠鲜明生动的感性形象来打动人,气氛的营造渲染绝不能模式化,应视具体创作表现的需要来加以创造性的发挥。氛围处理本意也就使人像作品更具感性魅力,更能吸引人、打动人。由于柔化、戏剧化、梦幻化等超现实的处理手法,能造成与现实的距离感,因而可以此来暗示人物与创作者的某些心灵化的东西,也正是由于这些抽象化的超现实的处理,能引发人的想象与联想,能经得起反复的咀嚼,因此才使得作品更具有艺术性。
P8
印度有“宗教博物馆”之称,最大宗教有二:一是印度教,全印度有约83%人口信仰印度教;一是伊斯兰教,13.4%的印度人信仰该教。此外,还有佛教、耆那教、基督教、祆教、锡克教、犹太教、巴哈伊教等等,有些宗教很难统计,有人甚至说印度有一千个民族、一千种语言、一千个宗教。
P9
印度教认为万事万物都可能是神,甚至你遇到的一个人都是神,所以印度对尊贵的客人的问候语是“呐玛施德”,意为你是我的神。由此,印度人对自然的开发非常谨慎,这是印度生态环境保持很好的重要原因。一个典型的场景是,农民在耕种或是打场的时候,一种白色的鸟总是围拢在四周,一派和谐景象,令人啧啧称奇。
P10
P11
印度等国为什么本民族传统文化、宗教信仰保持得那么好,这和相对自由宽松的政治社会环境分不开。因为有宗教信仰便有敬畏,才能有所不为;因为宗教信仰,才懂得人自身的有限性。因为有宗教信仰,才有宽容和自由。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以上晓辉视觉摄影部分作品属于创意摄影作品,使用宾得K-3宾得数码相机及宾得80-200mmf2.8镜头及宾得广角镜头,部分作品用的是相机多重曝光功能拍摄的,后期只是调了反差、色彩平衡、色彩饱和度。有著作权!没经过本人的同意请不要随意复制本人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