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发表于《南方都市报》(5月26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年3月,阿里巴巴入股文化中国,并更名为阿里影业,是时,阿里影业估值约104亿港元,全年预亏6亿港元。
仅仅一年之后,距离该公司主投的第一部电影《摆渡者》上映还遥遥无期,阿里影业市值已达860多亿港元,几近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的市值总和。而素有“院线第一股”之称的万达院线于1月22日在深交所挂牌,其市值已高达1200亿元人民币。
地产巨头万科要打造200个亿元富翁的豪言壮语,还只是一个美好预期,而电影业已经孵化出一个又一个资本新贵:赵薇夫妇于去年12月20日入股阿里影业,今年4月29、30日迅速减持、套现约8亿港元,但仍是阿里影业第二大股东。5月13日,21控股(未来将更名为欢喜传媒)发布公告称,导演宁浩和导演(演员)徐峥分别以1.75亿港元认购21控股扩大股本后的各19%股份,资本大佬董平直接带着徐峥和宁浩6年内电影作品的独家投资、制作权和优先发行权登陆香港资本市场,借壳还未完成,相关投资就已获得了10倍左右的增值。
电影概念股在资本市场上一路高歌,更吸引着大量资本的进一步追捧。据悉,截至目前国内影视市场投资规模已高达315亿元,巨额资本的疯狂涌入,在加速影视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大量的行业泡沫随之产生。当然,这一切无疑也与中国电影票房市场的持续井喷密不可分。近10来年,中国电影市场一直保持着30%左右的高速增长,2014年全国城市影院票房超过296亿,较此前一年增幅超过36%,如果这一增幅得以持续,2015年全年票房将冲击400亿,银幕总量则有望接近30000块。
中国电影业正在成为继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个创富洼地,只是,这一波行情更多的似乎还在于票房之外。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电影衍生品的开发和销售却尚付阙如,如今,电影衍生品开发以及实景娱乐等电影后产业,正如A股市场上的“迪士尼概念股”,正在风起云涌。
今年4月,中影股份与华纳兄弟影业签署电影衍生品项目合作意向书,宣布进行战略性零售及授权商品销售前导计划,在内地影院销售华纳兄弟与DC漫画旗下品牌的影片衍生品。5月,阿里影业宣布旗下淘宝电影、天猫将联手迪士尼搭建正版电影衍生品平台,譬如,围绕“复联2”,淘宝电影牵头,天猫联合包括奥迪、乐高、科沃斯、孩之宝、李宁、伊利在内的40余个获迪士尼正版授权的品牌首发电影衍生品。
在成熟的好莱坞电影工业,电影投资的收入构成中,电影票房约占1/4,而其高达3/4之多的投资收益则源自于相关的电影衍生产品收入,而这恰是传统的中国电影产业及其机构难以启齿的软肋,而这一市场空白却为如阿里影业的后来者创造了市场机遇。尽管国内在线售票已经占据电影出票市场的半壁江山,其年贡献将超越200亿票房,但阿里影业等根植的电商基因,使其显然不仅限于此,而衍生品市场则是其强势突围的最具诱惑和想象空间的出口。
由于衍生品与电影本身的强关联关系,阿里系所整合的新浪微博、优酷土豆的观众/消费者导流和入口,以及淘宝电影等在线售票平台以及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所具备的供应链、物流、结算系统,似乎使得阿里影业与电影衍生品市场的对接和发力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从而,阿里影业也将在事实上实现电影全产业链的无缝式覆盖。
与阿里影业等殊途同归,缺少电商优势的华谊兄弟,其正在进行的“去电影化”转型也在实景娱乐——— 电影衍生品的另一种形式——— 上跑马圈地。其实,只有在电影全产业链的语境下,IP(即知识产权)这一一度盛嚣尘上的概念和实践才真正获得其应有的生命力。而作为IP的可能源头之一,阿里文学也于4月底出笼,阿里影业正在补足电影全产业链的每一处短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