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帝国的酒色》之“刘邦的罪与罚”(3.5)

(2008-07-03 21:36:33)
标签:

帝国的酒色

曹操

文化

“登龙”与“谦退”

 

刘邦借为“义帝”发丧之名号令天下,曹操则“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二者,原本是“一丘之貉”,但是刘邦、曹操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却大相径庭。

 

当诸侯和将相们表示共尊刘邦为皇帝时,刘邦以一句——“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1]——的托辞,便冠冕堂皇地称帝了;谋士们劝进时,曹操却夫子自道,“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2]以致于作茧自缚,始终没有突出重围。

 

终其一生,曹操都未敢称帝,但这并不足以掩饰他图谋篡汉的狼子野心。当初,谋士荀彧向曹操建言,“奉天子以令诸侯”[3],这一建议,后来被曹操切切实实地演绎成一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粉墨春秋”,但从“奉”字到“挟”字,失之毫厘,足已谬之千里。

 

后来,董昭等人再次劝进,曹操又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劝说曹操既然以“义兵”的名义匡扶朝廷,安定天下,就理所当然地应以周公为榜样,谨守谦退之道,因此,不宜如此。[4]

 

尽管曹操似乎谨守荀彧劝告,但他与荀彧的嫌隙由此已经种下,当初,曹操既便是问计荀彧,或许也只是故作姿态,而他的真实意图,其实,还是希望荀彧也能够带头上表劝进。

 

汉高祖刘邦、魏武帝曹操都“好酒与色”,并且以大同小异的幌子和方式开始各自的事业,但在成就帝王霸业的道路上,二者的取舍和结局却有天壤之别,这一切显然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语境息息相关。

 

东周罹乱,礼乐崩坏,秦始皇统一六国,大兴申、韩之法,又“焚书坑儒”,使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正名主义”隐退。刘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介布衣揭竿而起,径取天下,因此,他显然没有太多儒家义理和道德的负累。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对于后来者,就像是一道无形的枷锁[5]。所以,曹操曾为汉臣,且熟读典籍,在是否称帝的关键步骤上,他绝不如刘邦做出抉择那么轻易和轻松。

 

殷鉴不远,东汉末年,率先称帝的袁术第一个身败名裂,曹操深知自己一旦篡位,他将进退失据,成为天下指责和攻伐的焦点,所以,当孙权上表称臣时,曹操一眼识破孙权的伎俩,“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邪?”[6]

 

虽然同为酒徒,但刘邦远比曹操活得更为坦率、真实。




[1] 《史记·高祖本纪》。

[2] 《三国志·魏武本纪》。

[3] “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三国志·荀彧传》)。

[4]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新不能平。”(《三国志•荀彧传》)。

[5]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下》)。

[6] 《三国志·武帝纪》。

 

摘自《帝国的酒色》

作者:王正伦

出版:青岛出版社

定价:26.00元

发行:各地新华书店。

北京地区: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等正在发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