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酒色》之“刘邦的罪与罚”(3.3)
(2008-07-03 21:33:23)
标签:
历史钩弋夫人帝国的酒色刘邦文化 |
“诸吕之乱”
臣民们都称皇帝为“万岁”,历代帝王也莫不热中求仙问道,奢求寿及“万岁”,尤以秦始皇、汉武帝、唐明皇、宋徽宗、明万历帝最是著名,但又有哪个皇帝能真正“万寿无疆”?所以,这些都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心理按摩而已。尽管如此,但是当直面死亡时,仍鲜有帝王能像汉高祖这样坦然、从容。
当年,平定英布时,刘邦被流矢射中,途中,伤势加重,吕后为他找来一位名医,刘邦询问病情,这位名医回答,“此病可治!”刘邦大骂医生,“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3]于是,刘邦不再让医生治病,并赐金五十斤把医生打发走了。
刘邦洞达天命,但还是“纵容”了汉初的一场“人祸”——“诸吕之乱”,这无疑是西汉初年的一个难解之谜:究竟是刘邦蒙昧于心,还是他有意姑息养奸?这之间的微妙和曲折,恐怕再也没有人知道。
天下一统后,刘邦大宴群臣,论功行赏,在宴饮酒酣之际,他也曾遍问群臣,“我之所以得天下,而项羽所以失天下,这是为什么?”群臣们无非溜须拍马,抑或据实以对,都臣僚们的说法都不能称汉高祖的心意。
刘邦自己总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治理百姓,统筹财政,我不如萧何;统领三军,战无不胜,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龙凤,但我能够重用他们,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重用,所以被我擒获。”
刘邦知人善任,已是尽人皆知,尤其是他临终荐贤,更是高瞻远瞩。那时候,刘邦病重,吕后咨询后事,“陛下百年后,萧相国也快死了,谁还能代替他?”刘邦说,“曹参可以。”“然后呢?”“王陵,但王陵太憨厚,陈平可以辅佐他,陈平虽聪明有余,又难独当一面。此外,周勃没啥文化,但将来安刘氏天下者,必定是周勃,因此,可以让周勃做太尉,掌管军事。”
刘邦死后,之前的诸般人事安排一一应验,只是儿子汉惠帝驾崩后,诸吕终于作乱,而平定诸吕者,又果然是太尉周勃,由此看来,去世前的刘邦似乎已经料定诸吕图谋不轨,所以,预设下周勃这枚棋子,但是对于饱经战乱、天下初定的大汉王朝来说,吕后及诸吕的作乱仍然是一个堪以致命的毁损和倒退。
刘邦善于识人,未必看不出吕后及诸吕的勃勃野心,可是他生前并未对吕后和吕氏一门痛下杀手,最终,长子汉惠帝就成为这一失策的最大牺牲品。仅以处置后党隐患而论,刘邦的手段显然比不上他的曾孙——汉武帝刘彻。宠姬卫子夫所生的前太子被废,汉武帝想另立钩弋夫人所生的小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昭帝,但当时,昭帝尚小,而钩弋夫人年轻,于是,汉武帝先赐死钩弋夫人,而后立太子。
汉武帝的此一行径,遭到民间议论纷纷。汉武帝也有所耳闻,他问侍从,“外面人议论什么?”侍从们据实以对,“人们在议论,既然要立其子,为何还要杀其母?”汉武帝说,“此等大事,岂是你们这般蠢人能够理解的?以前国家混乱,往往是因为皇帝年少,太后年轻。太后年纪轻轻,却寡居深宫,必然骄矜、淫乱,难以控制。你们没听说过吕后吗?”
汉武帝惩前毖后,曾经为他生育过子女的后妃们,无论生养的是男,还是女,这些后妃们都被汉武帝一一处死。汉武帝的“大屠杀”,司马迁竟以“深谋远虑”、“为后世着想”、“非凡夫所及”等语高度评价,似乎也是以吕后为前车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