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CB观察 王正伦
最近,娱乐圈和产业界,一则新闻颇为惹眼,那就是内地影视新贵橙天娱乐收购香港老牌片厂嘉禾影业,但这则新闻除了内地影视公司借壳上市,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概念意义外,似乎也无甚大惊小怪的。
正像这一事件背后反映的事实,华语电影的重镇正从港台向内地转移,先是香港老牌片厂邵氏片库转卖给马来西亚天映娱乐,年初另一家片厂中国星解散,如今又是嘉禾影业转让给内地公司,与此同时,尽管《图雅的婚事》、《盲山》先后退出评选,但今年内地电影人在台湾金马奖提名上的近乎半壁江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而,几乎让整个台湾电影业彻底陷落在内地电影的宏大气象里,这一切都让这一内地日益成为华语电影重镇的事实愈发突出和强烈。
不可否认,橙天娱乐收购嘉禾影业的行业意义,显然大于对橙天娱乐自身的影响。橙天娱乐如同内地影视业的一个暴发户,从默默无闻,一举成名,这一现象的背后,恰恰证明中国影视行业的门槛还很低,尤其是民间流动资本强大的今天,橙天娱乐似乎依靠财大气粗建立起来的江湖地位,也同样可以被后来者轻易刷新和取代。
其实,迄今为止,橙天娱乐从未向业界和公众证实自己的制作和发行能力,所以,橙天娱乐所有可供炫耀的,也仅仅是其与日本艾回的资本合作、前华谊经纪掌舵人王桂花的加盟以及其所谓的艺人团队,但就像冯小刚日前在北京电影学院的访谈和对话中所说,目前,中国的演员还没有一个具备票房号召力,而导演才是中国电影业的票房保证和核心资源,也就是说,橙天娱乐所谓的资本和艺人资源并非其赖以崛起的根本,顶多就是一件可有可无的装饰,而且还可能错过了流行。
当然,橙天娱乐的最大软肋是由于其制作能力的微不足道,以至于橙天娱乐推销艺人仅能以有限的资本做支撑,一旦橙天娱乐的资本后盾难以为继,在当下制作业和经纪业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暧昧关系中,其所谓的艺人资源恐怕连拍片的机会都找不到,这一点从橙天娱乐的艺人在橙天娱乐重金投注的《赤壁》、《投名状》中的集体龙套就可见一斑。
制作能力是影视业的核心资源和竞争力,而且也是提升艺人商业价值的最佳平台,王宝强之于华谊兄弟是最好的证明,而橙天娱乐不惜重金投资《赤壁》,其实,也是在为制作埋单。但没有制作能力的橙天,其艺人商业价值的开发也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此前,陈好出走,而小宋佳并未能趁《好奇害死猫》的机会再下一城,都是这一问题的集中表现。
胡军、佟大为、小宋佳等橙天艺人以集体龙套的身份,不惜一切地削尖脑袋挤进自己重金投注的《赤壁》,这些都只能证明一点:橙天艺人的片约机会是以资本投入换来的,这是其一;其二,尽管橙天娱乐不惜重金,但旗下艺人仍然不得不沦为集体龙套,在另一方面恰恰证明橙天娱乐的所有艺人都毫无票房号召力,从而,也就难以成为商业大片的主角,这一点让其艺人的片约越来越离不开资本的支撑。
所以,尽管橙天娱乐财大气粗,但因为其产业链的缺陷和制作能力的低下,使其核心资源——艺人的“套现能力”更加微不足道,也是在这一点上,橙天娱乐与华谊兄弟的差距还有天壤之别,仅仅一个冯小刚就将华谊兄弟捧上内地民营电影大哥大的地位,这再次证明制作能力才是中国影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尽管后备力量陆川、路学长、陈大明等与华谊兄弟若即若离,但华谊兄弟在影视制作业的实力仍不容小觑。
橙天娱乐的另一个短板是其市场运营能力的缺陷,尤其是在广告销售领域的弱势地位,华谊兄弟是以广告起家的,因此,其客户资源和销售能力都相当坚实,尤其是《手机》、《天下无贼》等票房电影的植入式营销的成功尝试,更是奠定了其娱乐营销的江湖地位。这一点,从华谊艺人的商业代言情况就足以证实,比较橙天娱乐、华谊兄弟旗下艺人的商业代言和收益情况,就可以看到其中的明显差异。
所以,说中国影视业缺乏的绝非仅仅是资本,而依赖资本建立起来的江湖地位又是多么地不堪一击,这一点已经有太多的前车之鉴。此前,中信文化、世纪英雄、保利华亿、星美传媒、太合传媒等都曾先后以资本运作相继名动一时,但如今,大都如昙花一现,早已远离大众视野。唯有星美传媒因其拥有和整合的优势院线资源尚有后发制人的可能,尤其是日前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相关负责人有关允许国内影视公司上市的发言之后,这一优势集中发力的日期似乎为时不远。一旦星美传媒将星美院线注入其控股的上市公司,爆发力还是相当可观的。
综上而言,同样以资本运作起家的橙天娱乐要想与华谊兄弟比肩还有相当长的距离和路程要走,尽管橙天娱乐收购香港嘉禾,但相较于新近崛起的寰亚影业和英皇影业,嘉禾影业自身也面临制作能力不足的窘况,因此,橙天娱乐借此补齐短板的愿望还一时很难奏效。
GCB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