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着陈凯歌,意淫梅兰芳?

(2007-02-06 12:13:11)
跟着陈凯歌,意淫梅兰芳?跟着陈凯歌,意淫梅兰芳?
 
   国产电影很少涉及传记题材,而且田壮壮复出后拍摄的《吴清源》迄今还与观众无缘,《梅兰芳》的拍摄计划还是多少牵动着大家的心思。
 
   原以为《无极》的覆辙会让陈凯歌沉寂一段时间,但陈凯歌却循张艺谋在《十面埋伏》遭诟病后转身《千里走单骑》这类文艺片的旧迹,也重拾曾经让他登峰造极的京剧题材——《梅兰芳》,筹划着咸鱼翻生的一部大戏。
 
   传记片这一类型里,屡有佳作问世,也是奥斯卡的常客,如《甘地传》、《莫扎特传》、《卡波特》、《雷》等等,甚至连《莎士比亚的爱情故事》这类题材也让独立电影发行商米拉麦克斯大赚一笔,而且《梅兰芳》这一以男旦这个东方特有意象为主角的电影,在韩片《王的男人》火爆得一塌糊涂时,也给我辈一些想象空间。
 
   戏曲是中国民族艺术里的最独特的一道风景,而且地方戏曲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反应着区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仅拿京剧和越剧来看,解放前,京剧各个行当里只有男性艺人,即便是旦角也全部由男性扮演(直到今天,彩旦这一行当还几乎都是男性),而越剧则全部是女性艺人,南方的阴柔与北方的阳刚,这一中国区域文化的个性一览无余。
 
   在戏曲题材上,过去以京剧为主的北方戏多以三国戏等历史剧为主,且在表演上均重脸谱化、程式化,而越剧大都以才子佳人的文人戏为主,如《梁祝》等,当然,抗战及解放后,越剧在题材上丰富起来,以至于也排起《穆桂英挂帅》这样的历史剧来。
 
   众所周知,京剧是清代四大徽班进京后形成的,早在徽班进京前,北京地区的主流戏曲是秦腔,也就是以皮黄调为主的陕西梆子,高亢、激越,徽班进京后,为适应北京地区观众口味,大量吸收了秦腔的唱腔,并融合其他地方戏曲才形成的。
 
   京剧讲究唱念做打,而主要行当生、旦、净、末、丑的形成也是逐步的,最初大多是老生戏,而在老生行当的行程中,谭鑫培居功甚伟,随着王瑶卿等的努力以及四大名旦的自成一体,以旦角为主的剧目才逐渐形成,而净角为主的剧目出现,是在金韶山父子后,由裘盛戎发扬光大的。由于小生这个行当除叶盛兰、叶少兰父子外,少有出色艺人,因此,京剧里小生戏并不多。
 
   与小生的“龙凤音”异曲同工,花旦、青衣这个行当也是京剧里的一大特色,四大花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芳、尚小云——也各具特色,但对于男旦的魅力恐怕只有真正的戏迷才能领略到,这也是为何旧社会的豪强官绅大都豢养男旦成风,比如《霸王别姬》里葛优饰演的袁四爷对程蝶衣的钟情。
 
   尽管因为五音不全,算不上一个票友,但我听戏的历史少说也有20年了,但迄今都还记得初次听到《拾玉镯》一段的感觉,怀春少女的种种情态似乎只有男旦那特有的声韵和扮相才能演绎到如此真切,让我等山东大汉也心动不已,真真只教人恋男不恋女。
 
    当然,现代人对于男旦的演绎最具神韵的无疑还是张国荣(尽管在《霸王别姬》,扮演其弟子的雷汉并未粉墨登场,不过雷汉的气质和外形还是颇有些味道的),但如今“哥哥”斯人已逝,又谁我与共?作为个人观点,我深怕由黄磊出演,也许是各人好恶,除了当年的《夜半歌声》外,我从不看黄磊的任何作品。
 
    对于一般的男旦而言,古装扮相也许还能凑活,但时装剧呢?记得当时第一次在一本书里意外看到梅兰芳先生的旗袍装扮相时,简直惊为天人,其情状也许只有当年的曹子建在《洛神》里才能想见。当年抗战时期,梅兰芳在上海与欧阳予倩排演时装剧时的扮相,又有哪个男人可以肖似,即便是当下漫溢成熟韵味的华人女星张曼玉也难抵万一。
 
   梅兰芳先生的神韵,恐怕其子梅葆玖都不抵其十之一,无论是扮相和唱腔的媚还是柔,梅葆玖都欠缺了一些性灵,而尽失其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