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曾颖眼中的世界
曾颖眼中的世界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497
  • 关注人气:73,21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高考

(2013-06-08 07:29:45)
标签:

大幕

社会

小曲

第二个

待遇

教育

分类: 新闻评论

  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生主题词,高考曾使得很多中国人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根据自己的人生际遇,对高考的感情也五味杂陈。但无论是爱它还是恨它,都无法改变一个“成、住、坏、空”的事物运转规律,不管这个事物,曾经是多么的主流和兴旺,它终将走向淡化甚至离我们远去,就如同每个人终将逝去的青春……
  每个人在回忆有关高考的时候,都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东西。60年代参加高考,妈妈用井水冷冻着的一碗蛋炒饭,是惟一有别于平常的“特别待遇”;70年代的高考,很多人将之作为脱离痛苦的知青插队生活的惟一一条生路;80年代的高考,考生们夹着饭盒和书本,哼着小曲地去等候命运的挑选;90年代的高考,硝烟味和独木桥感觉越来越强烈,人们从中听出了喊杀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高考”对中国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挑动着所有人的神经,各种围绕素质教育的去考试化尝试,并没有衰减高考在人们生活中的决定作用;几十年间,高考的“成本”,上涨万倍,高考的地位,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淡化下去。在这个时候,说高考作用的消减或提出与它告别的话题,是不是为时过早,且不合时宜?
  高考的逝去,终将是个必然的事情。而这种“逝去”,有几个层面的解释。
  第一个层面逝去,是从个人人生际遇的层面,对于参加高考的个体来说,每年6月7日、8日一过,高考之于他们,就成为过去时了。考生们用长达十二年甚至更长的努力和艰辛,在努力装填着一个巨大的焰火,只等在“录取吧”这几天,燃尽引信,耀眼而光鲜地爆发一回。近年来,热传于网络的考生们将书和考卷从教学楼上飞散成漫天纸雪的场景,最直观地演绎了这一种爆发。这段记忆,与高考带给他们的是悲伤还是欢乐无关,一切终将逝去,留得下的只有记忆。
  第二个层面的逝去,是随着人生际遇的调整,一部分人开始有更多样的人生选择,条件好的,选择到国外去学习;条件差的,则可能放弃升学而直接进入到社会生活中,这使得高考在许多人的生活中淡化甚至逝去。这种随着选择多样化而发生的变化,正在不动声色却又深刻地影响着高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使得高考至少在一部分人的心理上不再那么重要。
  第三个层面的逝去,是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资源的调配,寻找到了更加合理的分配方式,简言之就是我们的社会,寻找到了一个比高考更公平更合理也更人性化的教育选拔机制,来取代看似有点惨烈的搏杀方式。这种方式,不是天天把“起跑线”挂在嘴边的竞跑模式,更不是“提高一分,干掉千人”的“大逃杀”模式,而是一种更合乎于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的方式。这种“逝去”的方式,更彻底也更有颠覆性,在这种悄然后演进的过程中,拥挤的独木桥现象,惨烈的战争心态,父母围绕考生转的生活方式以及考分牵动全家人喜怒的场景,都将如一幕热闹过的大戏,沉进历史的大幕里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