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闻人物:最美爷爷与最丑婆婆
(2011-09-10 19:28:2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本周新闻人物:占祖亿
衢州老人占祖亿听到呼救,称有不识水性者不慎滑到了深水区。占祖亿老人跃入江中救出落水者,但由于逆游和救人时耗费了太多体力,老人沉入水底,经全力施救也未能苏醒。群众称其为“最美爷爷”。
不知为什么,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我眼前闪过的,却是另一条新闻:前不久江苏如皋大客车司机殷红彬出于好心将一名被三轮车压在路上的老人救起,不料却被老人反诬为肇事司机。所幸殷红彬驾驶的大客车上有摄像头,将他救人的全过程都记录了下来,还了他一个清白。被救却反诬救人者的老太太,被称为“最丑婆婆”。
这个极端的案例,使老年人的道德水准问题,成为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最丑婆婆”似乎已成了一个标签,无情地贴到了所有老年人的身上,一时间,似乎全社会的所有老人,都成为了防范对象,社会空气,空前地妖魔化起老人们来,大家说起老人,不再是慈祥亲切,而是一个躲之犹恐不及的潜在诬赖者。
这已成了一种严重的心病,使我们的社会,少了许多温情,而多了许多的冷漠。当然,这并不能怪人们,而是“最丑婆婆”之类的个案,把人们伤得太深。
“最美爷爷”的出现,会不会改变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呢?答案也许是否定的,因为人们在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上,又个案化起来:即占祖亿老人救人的事迹固然感人,但毕竟只能代表他自己,并不因此就可以将所有老人当成潜在的活雷锋。
一个吊诡的现象就出现了———当一个“最丑婆婆”出现时,被推一及众,造成危及全社会的道德恐慌;而当“最美爷爷”出现时,标准却变成了个案———并不是所有老人,都可能成为救人英雄。
真相是: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与其年纪、职业和其他身份属性没有必然的关联。每个年龄层,都会有做坏事和做好事的人。“最美爷爷”与“最丑婆婆”的行为,能代表的都只是他们自己,他们不可能作为标杆或标签,去框定一个人数达数亿的群体形象,这应该是对问题的基本判断标准。但现在的情况是:在说坏的时候,是一种标准,而说好的时候,又是另一个标准。而事实上,“最美爷爷”与“最丑婆婆”不能相互替代。
【候选人物】
崔松旺
候选人物:从8月14日起,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记者,假扮智障人,迷惑住在附近物色猎物的奴工经纪人。之后,该记者借机逃出窑厂,与接应的同事会合。警方出动,在砖窑解救出近30名智障奴工。
点评:正如某微博所言,“总有一条路通往真相”,只是,从报道看,智障奴工由来已久,在河南至少有一二十年的历史,为何通往真相的道路只有“暗访”一条,为何对人人皆知的丑闻熟视无睹?这才是最该关注的。
吕天喜
候选人物:9月2日,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大坪乡宋岭村智障者吕天喜被更名改姓“田星”,以抢劫罪入狱三年一事被媒体曝光。9月5日,洛阳市政法委向外公布初步调查结果:吕天喜犯罪事实清楚,不存在替人顶罪现象。
点评:时间同样是数年前,主角同样是智障者。两个基本要素的高度吻合,想不联想都难。如果说对待弱者的态度,是检验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那么,我们从雷同的新闻中,读懂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