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村那位逆着“钱途”方向跳的记者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
||||
| ||||
本周人物·张平宜 张平宜,女,生于台湾云林县,原台湾《中国时报》资深记者,现任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执行长。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她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毕业生。 我最早知道张平宜这个名字,是从2007年上映的台湾导演吴兆钧拍摄的纪录片《索玛花开的季节》,这部电影记录了张平宜和与世隔绝的“麻风村”村民的故事,特别是她以悲悯之心,面对那些没有希望、没有未来的无辜麻风病二代三代,并试图用教育的方式把希望之火重新点亮在他们的心中时,你能从中看出人性最美丽、最光辉的接近于神性的东西,并为之感动落泪。 11年时间,从只有一个代课老师仅能教到小学四年级的代课点发展成为一所正规学校。这个纸面上的数字背后,究竟包含了多少的眼泪、辛酸甚至痛楚。如同金字塔只是一个名词,但构筑这个名词背后的酸甜苦辣和悲壮,是难以想象的。 在那部著名的纪录片中,我们看到了张平宜工作的一些切片——为了批地和要老师,她一次次奔走在怀疑、推诿与敷衍中;为了让流失的学生回学校,她面对学生家长时的激动、狂怒与悲伤;为了让孩子们吃到午饭,她从一个不做家务的“千金小姐”变成一个能独自完成几百人饭菜的大厨;为了培养麻风病孩子们的尊严与自信,她克服传染的恐惧心理,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送到“麻风村”去当义工…… 所有这一切,都来自于她11年前那一次采访看到的场景,并对此产生的“不忍”。这一念的不忍,改变了她自己,也改变了众多人的人生。这些年,记者从采访者变成当事人的例子,在圈里看得也不算少,但大多是娱记变成经纪人;财经记者变成证券公司经理人,大多是朝着“钱途”光明的方向跳,而像张平宜这种逆向跳法的,却不多见。 张平宜肯定不是这么看的,因为各人不一样的价值判断,直接决定他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判别。我相信,当她看到上百名曾经满身虱子不知道每天还要洗脸对未来两眼一抹黑的娃娃们,在她和志愿者的精心教育和照料下,变成一百多个干净整齐并对未来充满各种想法的毕业生时,他们曾经共同面对的一个绝望的人生结局,变成了一百多个色彩缤纷的人生梦想。这份快乐,是难以言表的。 而她的行为,启发和教育的,还不止是孩子们,还有包括政府官员和社会各界的围观者,官员们从最初充满敌意和警觉地将她当成来揭疮疤的“不怀好意者”,变成她事业的支持者,社会各界对麻风病人的恐惧与歧视,通过她的行为,正在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便是一个非常好的说明。她用11年的忍耐与坚持,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黑暗与负面东西,直面它、正视它并身体力行地解决它,永远比躲闪、逃避、掩藏甚至讳病忌医更积极更光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