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千里走单骑式的壮烈母爱越少越好!

(2011-01-22 12:07: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闻评论
  在浙江打工的29岁重庆黔江女子李春凤,半夜梦见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是血跟耗子抢东西吃,第二天决定立即回家看儿子。她独自骑摩托车,耗时6昼夜奔走2000多公里回到重庆黔江老家。一路上,她把自己装扮成男人,只喝了半瓶矿泉水、住了4小时旅馆。
  
  这是一则令人动容的奇闻,短短的140个字里,传递出一系列让人揪心和难过的信息因一个梦境,29岁的女人李春凤假扮男子骑摩托狂奔6昼夜,穿越2000多公里,冲向儿子的身边。这在许多没有孩子的人眼中,确实是一件疯狂的举动,但想一想这女人是母亲,那么一切疑惑便一下就成了浮云,所有当了父母的人,都会为这份亲情之爱动容,并发自内心地佩服这份“疯狂”,因为大家都明白,什么样的“疯狂”,只要与母爱搭上关系,便成为再正常不过的举动了。
  
  当我们看到此类现象“疯狂”感人的一面时,也更应该看到的,是无奈,是一种亲情远隔之后的焦虑。其实,她本可以不必用这么惊悚的举动,来证明自己对儿子的那份挚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如果她和儿子有条件能平静安详波澜不惊地享受天伦之乐,她又何必这么惊险而刺激地体验千里走单骑式的壮烈母爱。可以说,她的壮举,都是被逼出来的。
  
  试想,如果城市对外来人口的包容能力更强,除了接纳他们的廉价劳动力之外,也为他们提供能够把孩子带在身边的条件,这些条件包含他们勉强住得起的房子和不缴借读费就能受的教育,孩子不必以“留守”的身份,与母亲天各一方,而是每晚睡在离母亲几米之内的地方,他和她纵是再梦到什么恶劣的梦,也不至于惊天动地。孩子在第一时间里得到母亲的拥抱,比世间任何的慰问都有效……
  
  如果这种要求太高了,就退而求其次,我们的交通,能够更多地想想这些游走在底层的人们,他们的消费能力和诉求,虽然对GDP没有太大的拉扯作用,但他们包括居住、出行等必须的民生需求,也是刚性的。当我们越来越多的动车上线并跃升为世界先进之列的时候,是否考虑一下让他们消费得起的“绿皮车”不那么快下线?在他们近乎于残酷的自虐式节约成本举动中,我们是不是会觉得,不顾现实地将矮子硬拖成高人的消费方式,将他们强制高档起来有多么残忍?
  
  其实,摩托妈妈并不孤单,在回乡的路上,至少还有数万十万甚至更多的同行者,他们拖家带口,风餐露宿,不惜血本地磨损身体这一他们惟一还能磨损得起的工具,将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在亲情的召唤下,穿越千山,穿越万水,回到那惟一让他们感到温暖的故乡。那里,有他们的父母儿女,但却没有他们通往梦想的美好生活的机会。他们几乎就是在这样的悖论之下,一年年,一年年尴尬而扭曲地上演着各种想象得出或想象不出来的悲壮。
  
  这些在他们看来是属于生活一部分的艰辛,我们能仅仅当成奇闻,一直旁观下去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