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者内心无“人”,消费者碗里就有了“一滴香”
(2010-09-05 13:22:0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全国多家媒体曝出,为改善菜肴和汤料的色香味,许多餐饮店特别是一些火锅店都在汤料中加入“只需一滴,清水就能变高汤”的“一滴香”或类似飘香剂。这种颇为神奇的食品添加剂,经分析,是通过化工合成,长期食用将危害人体健康。
这是继三聚氰胺、苏丹红、孔雀绿、石灰面粉增白剂等妖魔鬼怪之后,又一个出现在食物领域里的“新生事物”,遗憾的是,和以往一样,发现它的并不是本应该无所不在的负责食品卫生安全质量监督的有关部门,而是“多管闲事”的媒体。可以预期的未来,也许又如往日一样,来一次雷声大雨点小,宣传效果重于实质效果的检查活动,给一个查无实据的结果,以温柔的罚款处理一下极少数运气太差的制作者,然后静等下一个新生的毒物,来转移公众的眼球。我们此前遭遇过的注水肉、地沟油、合成猪血、假豆腐、瘦肉精、毒大米、毒豇豆、三聚氰胺奶粉,哪一个不是循着这样滑稽的路径在运行?我们甚至可以从这种运行轨迹中,看出各种无良商家们的造假勇气和无穷想象力的来源——如果一件事情,它的利润和承担的风险成反比,甚至零风险创造大暴利,那么就会形成偷奸做假者生意兴隆,老实认真做生意却竞争失败的滑稽,这种“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的局面,对社会道德的反向影响不可估量。
汤,在餐饮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古代的厨师,在汤没有吊好之前,是不敢开门待客的。真正的高汤需要用牛骨、猪排、鸡鸭身等肉类,再添加多种天然的香料,用文火慢慢熬制三四天才得,并通过日积月累经历数年甚至数十年甚至百年的传承,成为厨师们致胜的独门秘技。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时间成本上,都是不简单的。而这一过程,被现代人们“科学”地用酶解肉膏、水解植物蛋白、氨基酸等化工原料取代了。十几元钱一斤,一两滴就可以变成一锅鲜汤,其暴利程度,可想而知。
在商业社会中,拉大投入和产出差,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高的收益,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应该是健康和安全的。火车不论跑多快,都必须在轨道范围内运行。商业无论多么发达,也要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内运行。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亚当·斯密前半生做《国富论》,阐述的是“看不见的手”对市场的价值和效率的影响。而后半后,他写出了更重要的《道德情操论》,讲述的是“内心的那个人”,即商业道德与伦理对疯狂的追逐利益之手的规范。这是他对自己的一种修正,是他在看到缺少法律和道德的商业的可怕性之后,做出的觉悟之作。但他的这部更重要的作品,显然没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商业之中,才出现了那么多要命的东西。
要彻底清除我们食物中的种种危机,就必须重建我们对食物的信心。而这个信心的建设,必不可少的就是经营者们内心的责任担当。这种担当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他们心中形成强大的道德操守,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将其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信仰,如亚当·斯密所说的“内心的那个人”,坚强地守护着自己的良知。这种行作为一种高的道德规范标准,必须依赖自身强大的修养来坚守,这在现阶段来看还不太现实。因而,在加强职业道德宣传的同时,必须强化法律的作用,不断加强处罚力度,对食品领域里的违法乱纪事件,必须加大加重处罚力度,实行“零容忍”和“行业退出”机制,无限加大违法成本,让所有敢冒大不韪者,都付出倾家荡产甚至牢底坐穿的代价。既打击违法者,又震慑心存侥幸者,还安慰恐惧的消费者。不这样,不足以给日益紧迫的食品消费形势降温。不这样,不足以让当下谈食色变的大众们,对食物重展亲切的笑容。
只有让每个经营者那个“人”重新回到内心,我们的生活中,才不会再出现“一滴香”,及其兄弟姐妹们。
后一篇:我的第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