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新闻人物(0626)王振耀——另类官员的不另类选择
(2010-06-26 08:34: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有人将王振耀此举称之为“下海”,有的人则称之为“上岸”。无论说法怎么样,不能改变的事实是,政府官员的履历,在他的身份介绍上,都已加注上了“前”,而他正在进行时的新身份,是一名民间公益人士——也即是此前他作为管理者需要管理的人。
现年56岁的王振耀,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4个月,从救灾救济司司长调任新组建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在他任职期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响应体系建立;“平民慈善”、“以善促善”的理念被首度提出,平民参与慈善的热情空前高涨。但同时“在慈善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方面还没来得及做得更好”,以上成绩和遗憾,是王振耀对自己工作的总结。
从一个官员,转任学术机构负责人,绝不仅仅只是个职务和工作性质的变化,而更是一种心态的转换。作为历史系的毕业生,他显然明白这个转换的意义。像他这样由官员转而做学者或经商的,从古到今,事例还是不少。每一个官员变成为学者,都有其历史的背景或个人化的原因。有的是参透人世玄机的归隐;有的是恐惧仕途险恶的激流勇退;有的,则是转换了一种形态的前进,以自己觉得更为合适的方式,去接近自己的人生目标。从各种媒体对王振耀的采访录上可以看出,他显见是属于后者。他勇敢地选择走向了从他20多年政府工作经历中总结出的最应该选择的一条路——投入到中国公益事业和公民社会的研究、推广和传播事业中去。
众所周知,一个社会的慈善和公益事业,大致是由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几大部门来实现的。第一部门是政府,第二部门就是市场,第三部门是公民社会。三者各有长短,近些年也取自得了程度不同的进步。政府的主体作用不言而喻,但效率和信息透明性常受人诟病。市场在效率和公平上有巨大的进步,但市场趋利的本性使得很多事情走向初衷的反面。而公民社会,由于长期缺位,现正处于萌芽状态,其散乱和初级,也还难以独当大任。在汶川地震之后,由于组织慈善活动的被信任度和综合能力不够,导致约80%的捐款又回到政府手中,就是一个明证。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刚出生婴儿不会像成人一样自如地工作生活,而放弃对他的培养一样。对公民社会,也应当有关注它,研究它,培养它的愿望和手段,使之能够为慈善事业的健全和完善尽最大的力量。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慈善事业,并深谙此道理的前政府官员,王振耀的选择,显然是符全社会发展潮流,且不另类的。
当然,关于王振耀的跳槽,也有人认为壹基金研究院有权授予EMPA学位可以收学费,是个营利机构,部份论者对王振耀这样一个拥有政治资源的官员“跳槽”到研究院有些担忧:这会否导致公共权利以另外的方式与某些营利动机结合?
网络时代的舆论从来都不是只有一说,那就让时间给我们最终答案吧。
后一篇:把孩子养成厚脸皮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