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成都市卫生局10日下午公布了近日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的“血浆种花”事件调查结果,称该血浆系本地一工矿医院输血科值班人员进行血浆报废时没有按规定处理所致,成都市卫生局现已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顶格处理。(11月11日新华社)
该局主管宣传的甄英处长向新华社记者表示,现已查明该血浆是由成都市血液中心发到某县级储存血库,随后再转至本地一家工矿医院。“问题出在该工矿医院血液报废管理程序上,输血科值班人员发现血液有絮状物后,进行报废处理时没有按规定处理,而是交给科室另一人员传递给了其朋友。”
比之于血浆浇花这条新闻的影响程度,成都市卫生局主管宣传的处长的这套说词显然是孱弱和无力的。相当于往巨大的火堆之上,添了一杯水。要想清除其带给成都市相关管理机构和血液中心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汹汹民意,是根本不可能的。其语焉不详表述的“某县”“一家工矿企业”“输血科值班人员”“朋友”等一系列概念,无一个词有确指性。而所谓的“严肃、顶格处理”——“对输血科值班人员解除劳动合同,并对科主任予以解职,传递者给予了留用察看处分”等,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这种用钢鞭打空气的处置方式,很难看出真诚度。也更难让那些因为这条新闻而感情受到伤害的献血者的心灵受到任何慰籍。这事不可能就这样就划上了句号,即便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让本地媒体闭嘴噤声不再讨论,也很难消除其深远而恶劣的影响。不信,可以对当地曾经献过血的群众进行一次调查,看他们对此是怎么看。今后,在血库缺血的时候,媒体还能不能再忽悠出彻夜排队献血的热血群众?
成都市卫生局发言人对媒体发布的信息,还有另外一个更加负面的影响,他们以为用一个“某”字和一大堆没有确指含义的代名词,就可以让公众淡化甚至忘记有这么样一件事情。但殊不知,从传播学的原理上讲,越是有悬念的事件,越能引起公众的关注。而且,因为用一个某县,使成都下辖的六区十县所有血液中心都混沌成为无辜的嫌疑人,这样的消除影响方式,无异于用脏水洗墙,客观上更大范围地扩大了负面影响。稍具常识的人都知道,一根指姆受伤,不可能全身敷药。为什么作为本行业的行政主管部门,要用朦胧与暧昧的解释,让整个行业为一个违规单位蒙羞呢?
新闻要素5个“W”中最重要的“W”———Who,在关键时候被隐去,会让公众产生许多不必要的联想。因为不知道那个“Who”是谁,大家也就不知道所谓的处理,究竟是打在办错事的人的屁股上,还是打在空气中。也就更难以让人相信,教训是否已经汲取?漏洞,是否已被真正堵上?处理事件的官员们,不妨来个换位思考,假如这条新闻是外地的,影响如此巨大,你从媒体看到这种满头雾水见首不见尾的所谓处理意见,会不会相信问题已被彻底解决了?别低估了公众对真相的渴求,更不要低估了大家的智商。多数群众也许对医学专业并不在行,但从细节中感受真诚度的能力,还是有的。
后一篇:寒风中令人落泪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