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近日,一篇名为《成都血库告急,近百台手术延期!让我们都去献血吧!》的帖子出现在网上,帖子称:9月1日,华西医院开始陆续停止A型和O型血患者的择期手术,9月8日起,更是全面停止A型和O型血患者的择期手术。这次是近三四年来因血源紧张停手术最久的一次。成都市血液中心昨日表示,本该在9月缓解的血源紧张,因持续高温和甲型H1N1流感延后,800多位网友热烈回帖,纷纷表示自己愿意献血。
目前成都市血液中心已启动紧急预案,启动包括延长采血时间,夜间采血等措施,许多市民也踊跃参与到献血的行列中,许多献血小屋前,又像512地震时期那样,排起了长队,充分显示出成都市民的爱心和公益精神,目前献血的人数和献血量,都有成倍提升。今天,本市各大媒体对此进行了重点报道。其中,尤以天府早报的标题,最有代表意义,他们说:“贫血”成都昨日热血沸腾!
血液紧张的状况在市民的积极奉献之下,有所缓解,有许多生命在爱心的呵护下得到了拯救。我们在欣慰之余,对此次贫血事件,也应该有一些清醒的认识。今天,华西都市报就发表了题为“血库遭遇“寒暑假”还要重复尴尬吗?”,为解决血库的贫血危机,支了几招:
文章作者惠铭生:血库告急,这不是稀罕事,类似报道并不鲜见。如,南京、太原、武汉、南昌等地最近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血荒”。个中原因在于:在目前的献血人群中,主力军大学生占到了五六成,学生的寒暑期到来,血库的“寒暑假”也随之来临。
血库遭遇“寒暑假”,首先尴尬的是医院和病人。救治病人,分秒必争,迟缓一天救助,就有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但医院缺血,手术只能延期。作为医院,虽担负救死扶伤之责任,但“巧医”难为无血之苦,每天眼睁睁看着病人在痛苦中挣扎,却因为缺血而爱莫能助。
其次,血库遭遇“寒暑假”是法律的尴尬。我国《献血法》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国家提倡18周岁至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各单位应当动员和组织本单位或者本居住区的适龄公民参加献血。从法律看,自愿献血的社会构成范围很大,但现实是大学生“一枝独秀”,学生不放假,血库充足;一放假则遭遇“血荒”。那么,除了大学生,其他社会群体人数众多,且没有寒暑假,咋不去献血?
第三,血库遭遇“寒暑假”是全社会的尴尬。大学生之所以成为献血主力,社会的共识就是大学生年轻,有爱心。假如这个观点成立,那么,其他单位的爱心又在哪儿呢?倘若这些有义务的单位带头献血,无疑能保证《献血法》顺利实施,带动全社会树立救死扶伤的新风尚。但尴尬的是,在很多城市,素来被认为“娇气”的大学生、文化素质低的农民工成了献血的主力军,而一向称为社会“精英”的,自愿献血的却凤毛麟角。
当然,这种说法有道理,但还不完全有理。因为目前媒体对供血需求信息并不畅通,很多时候,就像成都这样,民众并不知道医院缺不缺血和缺什么类型的血,血这种东西,终归是要按需采集,因而出现断档,而只要大家知道讯息,马上就来了!因而,咱们也不必太悲观,最重要的,还是个沟通方式和渠道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