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传统媒体互动,教训多于经验
(2009-08-13 08:46:1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新闻评论 |
——和一位媒体朋友聊网络互动新闻的现状和未来
不久前接受一位媒体朋友的采访,她提的问题涉及到网络互动新闻,作为一个在传统媒体和网络混迹了多年的新闻工作者,我谈了些自己的想法。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自己, 比如专业背景,兴趣专长,个人风格或特色.
答:我嘛,专业背景是做新闻工作的,主要以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为主。兴趣爱好是文学,注重人文特征,常常做些力不所能及的事情,从中得到挑战的乐趣。
问:你通过网络参与到新闻或信息传播有多长时间了? 请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是如何具体参与到网络新闻或信息传播的?(写博客,到论坛发帖,发表评论, 或者管理网站)?
答:通过网络参与新闻差不多有十年了。像国内许多网络老客一样,我最初活动的地方是在中青论坛,许多至今活跃在网上的ID,就是当年在那个地方开始的。后来辗转去了搜狐和凯迪,并担任版竹。再后来,博客兴起,就在新浪天涯和腾讯开起了博,貌似办起个人网络私媒体了。
问:你所传播的新闻或信息内容主要是哪方面的?个人感受, 对新闻事件的评说, 还是记录自己经历的新闻事件。
答:我的传播信息,你上面提到的都有。有原发新闻,有评论,有事件亲历,也有生活琐事的记录。有时甚至是一些地方小吃的制作。许多博友到我的空间里,甚至就是专门来看我女儿行踪和搞怪的。
问:你所创作的内容, 是否被媒体转载,引用,或者因此接受媒体的采访。能否举例说明。
答:我的作品,有的是先被媒体发表,然后上网的。有的则是因为在网上,后被转载的。我每月收到的莫名其妙的转载费用,有时达几千元。这都是从网上转作品的稿费。至于因新闻动态需要而被媒体采访,也是常事。有的媒体,甚至根本连采访也懒得进行,直接从博客上引文,装出采访的样子。
问:你的文章被媒体报道时,你是否注意到跟你的原创内容有异同,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答:这个很复杂,多数时候是原文照录的。偶尔有差异,都是编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我最不适应的,就是一些网站,特别是海外网站文不对题式的标题党式的新闻打点法,有点哗众取宠,甚至曲解我原意的味道。
问:你跟媒体的关系如何,友好,敌对,或者其他。你愿意跟媒体合作,将你的文章通过传统媒体的形式发表出来吗? 原因是为什么?
答:媒体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而非单一的个体。什么样的可能都有。
问:在你发布新闻或者信息的时候, 是否遇到过阻力?比如你的文章是否遭遇到其他网友的攻击,或者因为话题敏感被删除, 网站被封。 请举例说明。
答:常在网上混,哪能不挨砖。被拍砖和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将它视为一种互动,一种信息自由传播所必需的代价,当然,更多的还是得到良性互动和真诚的意见。我的帖子偶尔也会被删或屏蔽,原因也很复杂。我曾参与过的论坛,如当年的搜狐星空和猫言无忌,都是横空被封的,这在中国互联网史上是有记录的。当时,我在那两个论坛,都分别当过版竹。
问:以你作为网络资深媒人的身份看, 哪类型的文章最容易被删除, 被封贴? 如果你想阅读或者发布这些贴子, 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答:凡涉及违法和敏感内容的帖,都容易的删和封。违法容易理解,敏感则内容更丰富些,就只须意会了。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规避,暂时还没想过,也许不赤裸裸的说犯忌话语,是最好的规避方式吧。惹不起还躲不起?一些网友也用一些可以意会的字母或异体字代替,也算是一个特色吧。
问:你如何看待网民与传统媒体互动的这一现象(比如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等等)?
答:这是社会发展和媒体进步的必然。重要的是使其更有序和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形式不能大于内容。
问:你认为网民参与式新闻的优缺点在哪里,相比于传统媒体它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答:大众化、无门槛、全面、广泛、庞杂,这既是互联网时代新闻的优点,也是缺点。网民作为公民记者,全方位无缝连接整个社会,视点更广泛,触觉无所不在,且全民多专业参与的庞大合力。对传统的管制过度的新闻,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新鲜感,恍如一种激浊扬清逼迫传统媒体改革的清流。但网络的隐匿性和非专业性,又容易产生信息的无序化和未经证实的信息的泛滥,甚至出现掺杂了个人恩怨和目的的私怨调动了公愤,网络民意易燃和易被操控,也是需要警惕的。
问:你认为将来传统媒体有可能被网友这种自发的新闻报道而取代吗?还是说参与式新闻只是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在中国的传媒环境下,双方必然于互补的形式存在。
答: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是,两种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互补和共生。公民记者与专业记者,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相互学习和互相帮助下共同进步。
问:你认为网民的参与式新闻已经给中国传统媒体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展望一下其前景。
答:就目前实际的效果来看,网民参与式的新闻,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也有包括周老虎和周至尊在内的成功案例,但大家基本还是在电脑前,充当着“深喉”和评论者的角色。巴东“邓玉娇”开始,网民开始线下参与维权,但就其效果而言,得到的经验远不如教训多。但这也是未来网络新闻的一种走向。网民通过网络报料,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然后通过网络媒体进一步扩散,并将扩散本身,作为新闻的最新动态。这种轨迹,在未来很久的网络参与式新闻中,都会是一个模块。
对新事物,总是充满了乐观态度,这是我对网络互动式新闻前景的态度。
问:请简要介绍一下自己, 比如专业背景,兴趣专长,个人风格或特色.
答:我嘛,专业背景是做新闻工作的,主要以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为主。兴趣爱好是文学,注重人文特征,常常做些力不所能及的事情,从中得到挑战的乐趣。
问:你通过网络参与到新闻或信息传播有多长时间了? 请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是如何具体参与到网络新闻或信息传播的?(写博客,到论坛发帖,发表评论, 或者管理网站)?
答:通过网络参与新闻差不多有十年了。像国内许多网络老客一样,我最初活动的地方是在中青论坛,许多至今活跃在网上的ID,就是当年在那个地方开始的。后来辗转去了搜狐和凯迪,并担任版竹。再后来,博客兴起,就在新浪天涯和腾讯开起了博,貌似办起个人网络私媒体了。
问:你所传播的新闻或信息内容主要是哪方面的?个人感受, 对新闻事件的评说, 还是记录自己经历的新闻事件。
答:我的传播信息,你上面提到的都有。有原发新闻,有评论,有事件亲历,也有生活琐事的记录。有时甚至是一些地方小吃的制作。许多博友到我的空间里,甚至就是专门来看我女儿行踪和搞怪的。
问:你所创作的内容, 是否被媒体转载,引用,或者因此接受媒体的采访。能否举例说明。
答:我的作品,有的是先被媒体发表,然后上网的。有的则是因为在网上,后被转载的。我每月收到的莫名其妙的转载费用,有时达几千元。这都是从网上转作品的稿费。至于因新闻动态需要而被媒体采访,也是常事。有的媒体,甚至根本连采访也懒得进行,直接从博客上引文,装出采访的样子。
问:你的文章被媒体报道时,你是否注意到跟你的原创内容有异同,主要体现在什么方面。
答:这个很复杂,多数时候是原文照录的。偶尔有差异,都是编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我最不适应的,就是一些网站,特别是海外网站文不对题式的标题党式的新闻打点法,有点哗众取宠,甚至曲解我原意的味道。
问:你跟媒体的关系如何,友好,敌对,或者其他。你愿意跟媒体合作,将你的文章通过传统媒体的形式发表出来吗? 原因是为什么?
答:媒体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而非单一的个体。什么样的可能都有。
问:在你发布新闻或者信息的时候, 是否遇到过阻力?比如你的文章是否遭遇到其他网友的攻击,或者因为话题敏感被删除, 网站被封。 请举例说明。
答:常在网上混,哪能不挨砖。被拍砖和质疑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将它视为一种互动,一种信息自由传播所必需的代价,当然,更多的还是得到良性互动和真诚的意见。我的帖子偶尔也会被删或屏蔽,原因也很复杂。我曾参与过的论坛,如当年的搜狐星空和猫言无忌,都是横空被封的,这在中国互联网史上是有记录的。当时,我在那两个论坛,都分别当过版竹。
问:以你作为网络资深媒人的身份看, 哪类型的文章最容易被删除, 被封贴? 如果你想阅读或者发布这些贴子, 你会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答:凡涉及违法和敏感内容的帖,都容易的删和封。违法容易理解,敏感则内容更丰富些,就只须意会了。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规避,暂时还没想过,也许不赤裸裸的说犯忌话语,是最好的规避方式吧。惹不起还躲不起?一些网友也用一些可以意会的字母或异体字代替,也算是一个特色吧。
问:你如何看待网民与传统媒体互动的这一现象(比如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等等)?
答:这是社会发展和媒体进步的必然。重要的是使其更有序和在法律范围内进行,形式不能大于内容。
问:你认为网民参与式新闻的优缺点在哪里,相比于传统媒体它的优势,与劣势所在。
答:大众化、无门槛、全面、广泛、庞杂,这既是互联网时代新闻的优点,也是缺点。网民作为公民记者,全方位无缝连接整个社会,视点更广泛,触觉无所不在,且全民多专业参与的庞大合力。对传统的管制过度的新闻,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和新鲜感,恍如一种激浊扬清逼迫传统媒体改革的清流。但网络的隐匿性和非专业性,又容易产生信息的无序化和未经证实的信息的泛滥,甚至出现掺杂了个人恩怨和目的的私怨调动了公愤,网络民意易燃和易被操控,也是需要警惕的。
问:你认为将来传统媒体有可能被网友这种自发的新闻报道而取代吗?还是说参与式新闻只是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在中国的传媒环境下,双方必然于互补的形式存在。
答:我认为更大的可能是,两种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互补和共生。公民记者与专业记者,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在相互学习和互相帮助下共同进步。
问:你认为网民的参与式新闻已经给中国传统媒体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展望一下其前景。
答:就目前实际的效果来看,网民参与式的新闻,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也有包括周老虎和周至尊在内的成功案例,但大家基本还是在电脑前,充当着“深喉”和评论者的角色。巴东“邓玉娇”开始,网民开始线下参与维权,但就其效果而言,得到的经验远不如教训多。但这也是未来网络新闻的一种走向。网民通过网络报料,传统媒体跟进报道,然后通过网络媒体进一步扩散,并将扩散本身,作为新闻的最新动态。这种轨迹,在未来很久的网络参与式新闻中,都会是一个模块。
对新事物,总是充满了乐观态度,这是我对网络互动式新闻前景的态度。
后一篇:90后的词典里没有贬义词